与此相关的是,数字媒介语境中的新文学构建还要解决另一重要问题:即文学的技术化或曰文学对数字技术的依赖。数字媒介源于高新信息技术,新媒介引发的文学转型首先是由技术载体的分野引起的。但技术不等于文学,技术优势也不等于文学强势。说到底,文学是源于人的精神和心灵而不是技术,技术只是文学借助的工具,它应受制于文学的艺术目的,为创作者遵循艺术规律插上创造的翅膀,而不是以技术优势替代艺术规律。毫无疑问,文学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但文学的价值命意又是超越技术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无论多么神奇,它仍然只是技术而不是文学。技术可以具有“艺术性”,而文学艺术则不能“技术化”,因为技术作为文学的道具,它永远代替不了文学的创造。技术要转换成为文学是有条件的,它只能在两个层面与之结缘:一是工具媒介,二是理解世界的观念。前者是文学创作借助的手段,后者才是真正让技术介入文学内核并对之施加影响的决定性因素,即技术化生产方式导致的人类理解世界方式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对自身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深入体察和把握。当前的一些新媒介创作如网络文学等,之所以被讥之为“灌水”、“马路黑板”、“乱贴大字报”等,就在于它们多是在工具层面体现数字媒介的技术特性,却未能在理解世界的方式上进行审美创造,以至出现以游戏冲动替代审美动机、以工具理性替代诗性智慧、以技术的艺术化替代艺术的技术性等“非文学化”或“准文学化”的现象。技术是功利的操作,文学是精神的凝聚;技术像庖丁解牛一样实现驾驭规律的自由,文学创作则如春蚕吐丝般酿造生命的境界。同理,数字媒介技术能为文学插上科学的翅膀,但它飞翔的目的地应是艺术审美的殿堂而不是技术的作坊。
技术进步会给未来的文学创造増加更多的技术含量,但新世纪的中国文学转型最需要的并不在技术媒介的升级换代,而是借助新技术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准与审美价值。在传媒技术愈来愈艺术化的创作语境中,文学有时还需要摆脱对技术的依赖,与技术霸权的“赢家通吃”相抗争,让新世纪的中国文学遵循艺术的规律而不是屈从技术的设定。只有这样,才能用数字化传媒重铸中国文学的历史,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学辉煌。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