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型(2)

时间:2015-11-03 11:48来源:www.hexinqk.com 作者:欧阳友权 点击:
从外部的生存背景上说,数字媒介对社会文化生态的全方位渗透,导致文学存在方式大范围转向数字化生存,从技术媒介本体上改变了文学的阅读、写作和传播方式。当以机换笔、网络阅读、比特叙事、手机作诗等技术方式成
  从外部的生存背景上说,数字媒介对社会文化生态的全方位渗透,导致文学存在方式大范围转向“数字化生存”,从技术媒介本体上改变了文学的阅读、写作和传播方式。当“以机换笔’、网络阅读、“比特”叙事、手机作诗等技术方式成为习以为常的文学表达方式时,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与笔逊位于光与电,便是文学必须面对的现实。这时,麦克卢汉(M.McLuhan)所预言的“地球村”①,吉布森所说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②,马克。波斯特描述的“信息方式”③,尼葛洛庞帝提出的“虚拟现实”和“信息DNA”?等,都成了文学创作、传播和欣赏的技术平台和社会文化背景。当人类的生存被数字技术浸染和改变,文学的生存也就难逃“数字化生存”的藩篱。如今,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学作品都被数码复制而储存在网络资料库中,众多网站、文学主页、个人博客中的原创文学更是汗牛充栋,难以计数。我国国民人口中有近十分之一是网民,近三分之一是手机用户,这个庞大的人群均有可能成为数字媒介文学的潜在作者和读者。
  数字媒介的广泛覆盖使大量的阅读行为来自网络,大量的文学写作己不再是文字书写,而是操作数字界面完成“比特”的压缩处理与解码转换,昔日的“爬格子码字儿”变成了轻松的符码输入,乃至把人的艺术想象和语言表现一道交付给机器完成。作家叶永烈曾欣喜地描述以机换笔的畅快淋漓:“从此,我在写作时不再低头,而是抬起了头,十个指尖在键盘上飞舞,就像钢琴家潇洒地弹着钢琴。我的文思,在噼噼啪啪声中,凝固在屏幕上,凝固在软盘里。⑤“榕树下”文学网站主编朱威廉说:“Internet的无限延伸创造了肥沃的土壤,大众化的自由创作空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间使天地更为广阔。没有了印刷、纸张的繁琐,跳过了出版社、书商的层层限制,无数人执起了笔,一篇源自于平凡人手下的文章可以瞬间走进千家万户。?较早出道的网络写手李寻欢则从文学体制找到数字媒介写作的技术优势:“在过去的文化体制里,文学是属于专业作家、编辑、评论家们的事情,他们创作,发表,评论,津津有味,却不知不觉间离'普通人’越来越远。……现在我们有了这个网络,于是不必重复深更半夜爬格子,寄编辑,等回音,修改等等复杂的工艺了。想到什么,打开电脑,输入,发送一就OK了。你甚至可以在几分钟之后看到读者给你的回应。?这一新媒介语境,为文学延伸出一个新的历史地平线一人类的文学在经历了蒙昧时代的“口头说唱文学”和农耕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书写印刷文学”之后,终于被技术的战车带进第三个历史嬗变期一数字媒介文学或曰网络文学阶段。如今,文学作为被英特网率先激活的审美资源,己全方位介入数字媒体之于艺术成规的转型和技术美学的书写。
  而从自身的表意体制来看,数字媒体对文学构成要素的技术重组,造成了艺术表征关系的深刻变化,改写了文学与现实之间原初的审美关系。这里有表征内容和表意符号两个环节。
  传统的文学表意体制是基于笛卡尔主客“二元分立”的哲学观念,它先验地预设了文学内容之于物质现实的依存性,作品所表现的总是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艺术审美关系,并且用语言的符号中介去表征这种关系。此时主客之间的界限是清晰有效并蕴含审美制衡的一创作要基于主体对感性现实的理解,反映客观的现实生活,让作品呈现出艺术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人文关联性。数字媒介写作则有所不同,在这里,如尼葛洛庞帝所说,“比特”己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创作需要面对和处理的是数字符号与虚拟空间,而数字虚拟中的主体与客体、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甚至是混淆的,创作者需要在对技术的依赖和对物质现实的信仰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于是,数字媒介作品往往长于表征自我化或虚拟化的感性世界,而不是社会的“百科全书”和艺术化了的“人生镜鉴”。它把艺术与生活的依存关系衍生为写作与超现实的虚拟关系,不仅艺术与现实间的“真实”关联被抹去了本体的可体认性,主体与现实之间的审美体察也被赛博空间所隔断。于是,文学对现实的艺术表征,就变成了文学与数字虚拟世界之间的互动生成,创作成了一种马克。波斯特所形容的“临界书写”?,文学作品的表征内容最终成为对文学生成要素的一种技术置换。
  在表意符号方面,数字媒介的技术特质是复制、仿真和拟像,它正以“图像”表意来挤压甚至排斥“文字”表意。当图像被当作文学对于现实和主观关联物的符号中介时,它就会被当作现实本身一用图像的直观性替代自然物的在场性。艾尔雅维茨在《图像时代》里曾引用米切尔(W.J.T.Mitchell)的话来说明图像符号表意对现实认知的巨大干预:
  图像是一种伪称不是符号的符号,从而伪装成(或者对相信者来说,事实上能取得)天然的直接性和存在性。词语则是图像的“另类”,是人为的,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武断地生产的,这种生产通过把非自然的元素引进世界一如时间、意识、历史,并通过利用符号居中的疏远性干涉一而中断了自然存在性。
  数字媒介中的“比特”作为软载体符号(可以是图像或词语),正在利用技术仿像的新的表意体制,伪装成具有自然的直接性和呈现性。它通过将非自然、非真实的成分引入创生性赛博朱威廉:《文学发展的肥沃土壤》,《文学报》2000年2月27日。
  空间,并运用超文本或超媒体符号思维的外在干预,形成自然呈现的中断和现实表征的阻隔。其所导致的数码虚拟人为而任意地对人的愿望的生产,会形成人与现实真实关系的遮蔽和文学表意方式的图像化转型。这时候,人与艺术对象世界之间出现了聚焦置换--电子文本所要表现的要么是仿真的符码世界,或曰“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要么表现图文增殖而现实缩水的超文本世界。创作不过是符号仿真的选择性运用,其表意形态不再是在话语能指与符号所指之间寻求现实的对应性,不再是在传统的主客分立的世界中设定审美关联,而是用异质性的图像符号表意消解原有的话语表意体制,将图文语像引向文学的意义表征。这便是数字媒介时代所普遍出现的“图像转型”、“符号内爆”的技术依据。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纸质“语言艺术”的传统文学不得不迅速移至后台,而把中心舞台让位于影视、计算机创作等视听艺术。这也许是数字媒介不可抗拒的技术力量影响中国当代文学的深层原因。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