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权利是如何实现的纠纷解决过程中的行动策略、传媒与司法(5)

时间:2015-11-19 09:15来源:www.hexinqk.com 作者:李雨峰 点击:
法官:被告还有没有陈述? 被告:我们希望法官认真考虑我们的意见。我们并没有侵害原告的权利。事实是原告不满学 校给她的待遇,她的目的并不是真想打官司,而是想把(学校与原告的)矛盾公开。 通常,在在与单位的

  法官:被告还有没有陈述?
  被告:……我们希望法官认真考虑我们的意见。我们并没有侵害原告的权利。事实是原告不满学 校给她的待遇,她的目的并不是真想打官司,而是想把(学校与原告的)矛盾公开。
  通常,在在与单位的纠纷中,个人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但是,如果运用策略得当,个人也可获得主 动。艾普的研究表明,普通百姓如果要将诉讼继续下去,它必须获得支撑机构的支持。在笔者看来,大 众传媒,包括电视、报纸、法律杂志、收音机、互联网等,就是重要的支撑结构(support structure)。G以及 其代理人关键性的行动策略就是利用了传媒把自己与对方之间的争议变成了公共话题。随着市场化的 推进,传媒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吸引更多的受众,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报导一些社会上敏感 但政治上又不存在太大问题的案件。在中国推进法治进程的过程中,典型的、疑难的法律纠纷往往成为 传媒捕获的对象。无论是电视台的法律节目,还是报刊的法制报导都是如此。传媒可以赢得公众的支 持,官方的同情,从而把一个普通的纠纷转换为公共话题,把原被告之间的争议转化成对案件持不同看 法的公众之间的讨论。正是依赖于大众传媒,G才向公众表述了自己作为受害教师的身份。她以及她 的代理人主动与报社、电视台等媒体联系,表述纠纷的来龙去脉,告知案件开庭审理的时间、地点等信 息。据统计,登载或者转载G与学校之间教案纠纷的报刊至少包括{〈重庆晚报》、《重庆日报》、《重庆商 手报〉、《重庆晨报》、《重庆经济报》、《重庆法制报》、《重庆青年报》、《华西都市报》、《教师报》、《中国教育信 息报》(后改为《中国教师據)、《中国青年报》、《现代工人报》、《公民导刊》、《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據等 15家,报导次数达50多次。除此之外,中央电视台1频道的“今日说法”栏目、中央电视台2频道的“经 济与法”栏目、中央电视台12频道的“中国法治报导”栏目、上海电视台的“律师视点”栏目、重庆有线电 视台的“拍案说法”栏目、山东电视台的“道德与法制”栏目等都做过专门的报导。笔者以“G教案”作为 关键词进行搜索,在谷歌(google)网站,有1870项内容符合查询信息,在百度(baidu)网站,有3020项内 容符合查询信息。其中,包括新闻报导和网民讨论。笔者各自点击了这两个网站的前100项,专门讨论 该案的报导竟然都达到97%。除去重复的内容,谷歌网站达到了 81%而百度网站达到了 83%。在法 律界,至少有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的学者在公开场合表 达过自己对该案的关注与看法。
  四、法律事实的构建
  多数学者和公众认为,在当代中国,传媒是公民获得救济的最为重要和有效的途径。律师们也认 为,媒体的支持是案件胜诉的关键。在这个意义上,曾有人指出,若要影响案件的结果,与其说聘用一个 律师,还不如雇用一个新闻人(hiring a journalist)。那么,传媒是如何发挥这样的作用的呢?
  与已有的强调法治话语下传媒通过形成公众意见从外部影响行政机关的决定和法院的判决的进路 不同,2本文关注的是传媒对司法过程某个环节的微观影响。笔者试图说明,在没有证据支撑或者证据存在明显矛盾的时候,传媒对事实的重构作用。传媒通过重构当事人的某些行为细节,给公众造成一种 影像(mage)藉以把一个普通纠纷表述为一个公共话题,通过公众的参与,转化了讨论的视角。
  由于案件本身具有不可回溯性,因此,在民事诉讼法上,法院在判决案件时所依赖的是法律事实。 相应地,在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原则中,赖以决定案件结果的并不是 实际发生的客观事实,而是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相比,法律事实具有证据支持、发生法律效果的作 用,它必须由一系列一致的证据加以左证,并由法官加以确认。显然,证据对案件的处理具有举足轻重 的作用。法官所关注的并不是实际上发生了什么,而是现有的证据证明了什么。在这个意义上,判决结 果所依凭的实际是当事人各方证据上的强弱、多寡。在实践中,这经常被表述为,“打官司就是打证 据,。?
  在本文第一部分所列举的双方当事人的四个争议点中,其中第一个争议点一原告的44册教案是 否为被告灭失一具有至为关键的重要性。尽管这是一个事实判断问题,但它是其它三个争议点的基 础。但是,如果仔细地爬梳所有的新闻材料,我们就会发现,这个非常重要的事实从一开始就被忽略了。 原告在于2002年5月向C市N区法院递交的诉状中声称:从1990年至2002年初原告先后交给被告 教案本48册,其范围包含了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教案,但被告检查考核后,未如数将教案本归还原告。在 其后的答辩状和庭审过程中,被告对原告上交48本的事实进行了否认。显然,最初的诉讼双方对是否 上交48册教案就存在分歧。但首家报导教案纠纷的《重庆晚报》在2002年6月3日的报导中却以“教 案只收不退,老师状告学校’的题目改造了案件的分歧点。之后,原告提出证据(依据学校的登记制度) 证明自己的确提交了 44册教案,而被告通过当时收受教案本的当事人的证人证言也左证了学校返还的 事实。这时诉讼双方仍然实质上对44册教案是否被学校灭失存在严重的分歧。但所有的传媒都没有 聚焦这个争议点,他们更多讨论的是教案所有权的问题。在2003年10月25日的初审判决中,尽管法 院肯定了 44册教案本下落不明的事实,但没有说明下落不明的原因。而在2004年3月29日的终审判 决和2005年5月23日的再审终审判决中,根本没有讨论教案本是否被学校灭失的事实,而是与传媒一 样,用更多的篇幅论证教案的所有权问题。在著作权之诉初审判决中法院正式讨论了教案本灭失的原 因。尽管被告提供了证人证言三份,但法院并没有采信,也没有对此做出解释,而是和报刊一样,认定被 告灭失了原告的44册教案本。
  传媒更用力着笔的是在道德上对原告受害者形象的刻画。在《中国教育信息报》(2002- 8-7)登载 的一张约九寸的黑白照片中,G面前堆满了教案封面,正认真的备课。照片下面的台词为“教案和学生, 是教师能证明自己价值的最重要的两个成果。”在同版中,尚有另一张G与一位小学男同学的合影。照 片中,男同学朝气蓬勃,带有灿烂的笑意;而站在身后的G老师,却面色沉重,眼光伸向远方。二者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照片下面的台词为“如今,G老师只能看到自己的学生了”。在另外的一张照片中(《中 国教育信息报》,2002-10- 23),G身着深色上衣,目光忧郁,身后是教室(可能)带有铁栏杆的窗子。在 斗大的被迫下岗的文章题目下,该照片台词为“下一步怎么办”。在中央电视台12频道的“中国法治报 导”专栏中,有这样一组镜头:G的获奖证书、在写字台上的认真备课、在空无一人的教室窗子边眼视远 方。所有的刻画都向公众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尽管G是一个优秀的教师(获奖证书、认真备课)热爱教 育事业(在空无一人的教室远眺、与学生的合影)但她已经不能再教学生了(铁栏杆)如果说照片的寓 意还需要公众去思考的话,那么,报纸上的文字表述就更为直接。《教育:请不要与文明为仇》、《一名优 秀教师意外落聘,27名学生家长联名请愿》、《一场官司诱发一教师下课》、《打击报复?末位淘汰?不 服安排?告状女教师开学未能上讲台》、《用道德的眼光看教案风波》、《教师,请拿起法律的武器>、《好教V斤下岗”了》等等。单单是这样的文章题目就可以看出传媒的道德倾向。事实上,在整个纠纷的解决 过程中,传媒塑造的是一个受害女教师的影像,它传达的基本信息是女教师维权的艰辛历程。其间,蕴 涵着强烈的道德色彩,对G的“优秀”、“好教师”、“受害女教师”的评价与对学校的“无耻”、“与文明为 仇”、“打击报复”的评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行文中流露出传媒对G的同情、支持,并对学校、主管部门 乃至判决原告败诉的法院的做法充满了“愤怒”、“悲哀”以及“深层的忧虑”。5这样,传媒通过重构G的 行动细节、通过语词、通过修辞(排比句、感叹号、问号)等塑造了一个被无辜迫害的优秀女教师的影像。 而公众对教案纠纷引发的争论也是围绕着这一影像进行的。“传媒用一种可以预知的和模式化的方法 塑造现实的影像,藉以自己建构’社会结构和历史。而受众通过与传媒提供的符号化建构进行互动,形 成自己关于社会现实及自身在其中位置的看法。” 6这种影像具备了布迪厄所谓的符号暴力,它通过特 殊的动员手段,通过作用于人们对于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等方面的感觉、知觉或认识范畴乃至分类系 统,建立了符号秩序,揭示了事物的“法定”意义。
  经过仔细的梳理,笔者发现在相关的56篇文章中,只有6篇属于新闻报导,其余50篇是评论。后 者的作者多数是教师,或者与教师行业有密切关系,甚至在其它场合发表评论的专家也是高校教师。至 此,笔者意外地发现,其实报纸只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诉说自己想法的平台。这意味着传媒发生作用只 是一个表像,其背后的力量是那些支持G的一个群体。与那些在宪法权利案和政治性公众人物案中不 同,传媒在该案中反映的是某个职业群体的利益主张。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