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互同意度与评判信度的计算公式,作者得出主评判者与助理评判者1之间的相互同意度为0.92,主评者与助理评判者2之间的相互同意度为0.95,两位助理评判者之间的相互同意度为0.90,则三位评判者的平均相互同意度为0.92,三位评判者的评判信度R为0.97大于0.9,因此主评判者即作者对网络学习社区的246个帖子的归类可信度高,所以将它作为内容分析的结果。
通过对246个帖子进行内容分析以后,作者得出了发散性思维认知交互行为表现和收敛性思维认知交互行为表现的频数统计图,如图3和图4所示:
从图3和图4可以看出,网络学习社区发散性思维的认知交互行为中"澄清"认知交互行为数量最多,其次是"反驳"和"辩护"认知交互行为,"提问"和"引用"这两种认知交互行为数量较少。该网络学习社区的收敛性思维的认知交互行为中"评估"认知交互行为数量最多,其次是"综合"和"反思"认知交互行为,"协商"和"支持"这两种认知交互行为数量很少。作者发现在该社区中出现了较多"评估"和"反思"认知交互行为,社区成员在这种行为上的表现就是评价他人观点,联系实际反思社区的问题解决进度和自己观点中的闪光点和不足。而在该轮行动研究中并没有预设这两种认知交互行为,这就说明在社区成员的讨论中这些行为在促进达成共识以及问题解决方面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为了检查网络学习社区成员发散性思维的程度与收敛性思维的程度是否接近,作者对两者的认知交互行为数量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处理结果如表3可以看出,方差齐性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值为0.074,由于它大于0.05,说明两个样本的方差相等,所以在t检验结果中应选择假设方差相等这一行的数据作为本次t检验的结果,通过查t值表可知,t(df)0.05=t(8)0.05=2.306,而从表3中可以看出,样本t=1.344<t(8)0.05,所以两个样本之间差异不显著。Sig.(双侧)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216,大于0.05,这也说明两个样本之间差异不显著。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网络学习社区成员在交互模式的指导下思维的发散与收敛的程度相近,所以他们在知识深层建构的过程中进行了一定量的思维发散与收敛的任务。
3.密度值检验
为了检验网络学习社区成员互动关系的紧密程度,作者从社区成员发出的互动帖中,记录了他们间的互动关系(相互间存在互动,无论次数,都计为1,不存在互动则记为0),如表4所示:
表4网络学习社区成员互动关系矩阵
通过使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0)对上述关系矩阵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如图5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网络学习社区的互动密度为0.7333,大于标准差的值0.4422。这些数据表明:该社区成员的互动密度值较大,大部分成员相互之间是有来往的,这在_定程度上说明社区成员基本上都参与了交换资源、观点、思想和经验,因而能促进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
4.凝聚子群分析
作者在"研究者观察日志"中发现了网络学习社区中存在少数逃避讨论者,为了优化该社区成员的组成结构,作者借助于可视化的凝聚子群图(如图6所示)找到了这些逃避讨论者,同时也发现了_名核心参与者,并将其作为访谈对象,以从其口中了解互动的现状与改进意见。
通过对"研究者观察日志"、"网络学习社区成员交互情况"、"核心参与者访谈记录"以及"发帖总体情况与作品"进行分析,作者对网络学习社区中促进知识深层建构的交互模式中认知交互成分提出了改进措施。
第_,教师在反驳学习者的错误观点时,应增加"提问"这种认知交互行为,引导学习者进行辩护。教师在网络学习社区中发表反驳性观点的帖子,其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明白自己发出的帖子中存在不正确的观点,并进行修正;据观察,在很多时候,学习者的观点被教师反驳以后就不知道如何进行回复,因此教师应该进行提问,引导学习者进行辩护,从而得出有关问题解决的有效观点。
第二,调整网络学习社区的人员结构,将其人数控制在7个左右。在本轮行动研究中,网络学习社区中存在着_位边缘参与者,她对网络学习社区的问题解决所做的贡献微乎其微,与其他成员发生互动的可能性很少,因此为了不影响交互模式应用效果的发挥,需要调整网络学习社区的人员结构。
第三,学习者之间在进行反驳与辩护时应添加"引用"、"提问"两种认知交互行为。学习者之间除了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反驳他人的观点以外,还可以质
疑他人观点中错误的成分;在进行反驳、辩护、提问时,学习者可以引用权威人士的观点或书籍文献上的观点,以增强自身观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第四,四个阶段的任务完成后有反思和教师对其的评估。在交互模式的四个阶段中,每个阶段的讨论都是经过了一定程度的反驳与辩护等过程才得出了讨论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所习得的知识与经验需要在反思的过程中得到提升;为了保证学习者把每个阶段讨论中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更有效地应用于下一个阶段的讨论当中去,教师应对学习者反思的内容进行评价。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
本轮行动研究是将通过第一轮行动研究所完善的交互模式投入使用,发现其在情感互动中所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修改措施,完善交互模式的情感交互成分。
计划。作者将在本轮行动研究中,记录网络学习社区成员的互动表现,从交互模式的情感交互成分出发,对教师和学生发帖内容进行分析,对积极参与讨论的学习者进行深度访谈,并最终提出模式的修改建议。
行动。本轮行动研究选取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正在学习《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的7名2011级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他们来自教育技术(1)班。本轮行动研究的时间安排:2014年4月6日至2014年4月20日,历时14天。将交互模式作用于网络学习社区,两个社区都围绕"如何制订研究计划?"这一问题开展互动交流。该问题选自《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的项目实践"研究选题与方案制定"。
观察。作者在网络学习社区的互动过程中,将发帖内容进行保存,并对成员间的情感互动情况进行记录,撰写研究者观察日志,为进行数据和资料的分析奠定基础。
反思与评价。在该阶段,作者对所收集到的研究数据进行了分析,并从情感交互维度,提出了网络学习社区中促进知识深层建构的交互模式修改方案。
1.帖子意义单元内容分析情况
评判记录的任务由三名研究者共同完成,其中-位为主要评判者,由作者担任,另外两位为助理评判者。操作流程与第一轮行动研究中对帖子内容进行分析基本一致,在此不再赘述。通过计算,作者得出主评判者与助理评判者1之间的相互同意度为0.90,主评者与助理评判者2之间的相互同意度为0.92,两位助理评判者之间的相互同意度为0.90,则三位评判者的平均相互同意度为0.91,三位评判者的评判信度R为0.97大于0.9。因此,主评判者即作者对网络学习社区的205个意义单元的归类可信度高,因此将它作为内容分析的结果。
从图7可以看出,在205个意义单元中,数量最多的情感交互行为是"发表相互激励话语",其次是"发表情感话语(喜、怒、哀、乐)";数量最少的情感交互行为是"问候"和"发表赞扬话语"与"发表幽默话语",其中属于"问候"和"发表赞扬话语"这种类型的意义单元数为零。从问题讨论和反思两个阶段的情感交互行为意义单元数量来看,两个阶段意义单元的数量几乎持平的情感交互行为是:"发表情感话语(喜、怒、哀、乐)"、"发出表情符号V'相互激励V'发表幽默话语",而两个阶段意义单元的数量相差较大的情感交互行为是:"称呼名字"、"发表感谢话语"。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