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支持、协商、综合、评估、反思。情感交互行为表现:发表情感话语(喜、怒、哀、乐)、发表幽默话语、发表感谢话语、发表赞扬话语、发出表情符号、问候、称呼名字、相互鼓励。[12]
笔者根据实际情况,从促进知识建构的社会性交互策略理论框架中提取了交互模式应包含的要素:交互过程要素和交互行为要素。其中,交互过程要素包含:总结问题实质、归纳若干解决方法、选择最佳解决方法、设计实施步骤、纠正错误观点;交互行为要素包含:反驳、辩护、相互激励。
(三)构建原则
在社会性交互策略理论框架的基础之上,作者依据如下四个基本原则,初步设计了网络学习社区中促进知识深层建构的交互模式。
原则一,以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为目的。学习者必须围绕当前的问题或任务进行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对问题或任务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不同思路,相互分享各自的想法,相互解疑、协商或争辩、评价等,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目的。
原则二,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网络学习社区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社区中的教学资源、活动也是围绕学习者进行设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学习社区中的交互活动可以无视教师的存在,相对学生来说,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雄厚的学科专业背景知识,在引导学生交互、解答疑问、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因此,教师的适度指导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排除困难。
原则三,情感互动贯穿交互的始终。情感互动在交互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社区成员认知交互活动的进程,因此,在交互模式中应贯穿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情感互动成分。
原则四,以促进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的产生为重心。知识建构的发展过程就是思维从发散到收敛的过程,交互可以促进这个过程中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产生。在设计交互模式时,通过促进学生从观点的发散、联结到收敛,使得网络学习社区的知识深层建构得以实现,而且社区成员的学习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四)构建交互模式雏形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要素与四个基本原则,作者初步构建了网络学习社区中促进知识深层建构的交互模式。
初步交互模式的执行过程:网络学习社区中的学生围绕所讨论的问题,相互交流,总结问题实质,然后,通过协商讨论等途径归纳出几种比较可行的问题解决方法,接下来,通过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选择其中最为合适的解决方法,并设计详细的实施步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针对错误的观点进行反驳与辩护,并在适当时候进行相互激励,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观点进行反驳,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问题解决方案。
该雏形图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且这种指导大多是指出学生所提出观点中的错误成分,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识;学生间的讨论大多是批判性质的,通过发现观点中存在的错误之处,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四、完善交互模式的两轮行动研究
本次行动研究将选取《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作为试验课程,因为这门课程依托项目实践活动,重在让学生掌握课程相关知识,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本研究中,学习者将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项目实践的讨论话题,在清华教育在线网络教学平台上以网络学习社区为单位进行讨论与交流,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对学习者项目实践过程进行监控,而且有利于学习者获得更多的指导以及交流的机会。在第_轮行动研究中,学习者需要讨论的话题是:"如何进行研究选题?";在第二轮行动研究中,学习者需要讨论的话题是:"如何制定研究计划?"。
(1)第一轮行动研究
本轮行动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在具体的问题讨论中,实施初步构建的交互模式,从而完善模式的实施步骤和认知交互成分。具体目标如下:
第一,让学生了解交互模式的实施流程。
第二,完善交互模式中的认知交互成分。
计划。首先,通过培训让学生熟悉清华教育在线网络教学平台的操作方法和两种社会性交互策略的具体实施步骤;然后,通过对研究者观察日志、发帖数量、帖子内容、互动关系以及访谈等数据进行分析,找出交互模式的实施步骤和认知交互成分中所存在的不足,并加以修正。
行动。本轮行动研究的时间安排:2014年3月10日至2014年3月24日,历时14天;该轮行动研究选取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正在学习《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的9名2011级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他们来自教育技术(1)班。作者将这些学生在清华教育在线网络教学平台上组建了_个网络学习社区,并将初步构建的交互模式作用于该网络学习社区,学生围绕"如何进行研究选题?"这一问题开展互动交流。该问题选自《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的项目实践"研究选题与方案制定"。在研究开展的过程中,作者扮演了其中的教师角色,并在平台互动讨论中,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规定的发帖内容与方式和学生进行互动;学生也在前期的培训中了解了交互模式的生生交互及师生交互操作程序,并且也严格地按照了实施方案规定的发帖内容与方式和同伴以及教师进行互动。
观察。作者在研究的观察阶段,将发帖内容进行保存,对每一位成员在每一个阶段发帖数量和得到的回应帖数量进行了统计,并对成员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记录,同时撰写了研究者观察日志,为进行数据和资料的分析奠定基础。
反思与评价。在该阶段,作者对所收集到的研究数据进行了分析,并从认知交互维度,提出了网络学习社区中促进知识深层建构的交互模式修改方案。
1.发出的帖子数与得到回应的帖子数的比较在第一轮行动研究中,网络学习社区共发帖246个,其中有188个帖子是得到回应的帖子,即存在互动的帖子。每位社区成员的发帖数量如表1所示:为了发现社区成员发出帖子数与得到回应的帖子数之间的内在关系,作者对其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Sig.(双侧)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53,由于它大于0.05,因此配对样本之间差异不显著。另外,查t值表可知,t(df)0.05=t(9)0.05=2.262,而从表4-10中可以看出,样本t=2.229<t(10)0.05,所以发出的帖子数与得到回应的帖子数差异不显著。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网络学习社区成员发出了帖子以后能得到其它成员的回复,即成员之间的互动较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成员之间观点达成一致以及问题解决。
2.发散性认知交互行为数量与收敛性认知交互行为数量的比较作者将每一个帖子作为内容分析的单元,根据前期研究所提出的社会性交互策略理论框架中所呈现的认知交互行为表现,判断其属于何种认知交互行为,并进行频数统计。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