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近年来中国教育史研究学术进展评述(2)

时间:2015-11-19 09:32来源:www.hexinqk.com 作者:娄岙菲 包丹丹 于述胜 点击: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西北联大研究的兴起。相对于西南联大,西北联大的研究一直较为沉寂。2012年9月,与西北联大有直接传承关系的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等八所高校,共同发起主办了第一届西北联大与中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西北联大研究的兴起。相对于西南联大,西北联大的研究一直较为沉寂。2012年9月,与西北联大有直接传承关系的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等八所高校,共同发起主办了第一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藉由此次论坛,一系列有关西北联大的研究论文开始涌现,开启了西北联大研究的序幕。[5]
  (2)科举
  科举制作为延续千年的选士制度,是文史研究中传统而又重要的研究领域。2013年度共有27篇文章(占总数的6.99%)探讨科举制相关问题,其中有史学背景学者的研究成果占到70%。不同的学科背景以及专业训练使历史学者与教育学者呈现出不同的研究取向。历史学者的研究上下勾连、纵横贯通,上考察科举制与皇帝的关系,[6]下考察科举制与宗族之间的关联,[7]旁及科举制与出版业的关系。他们更关注科举制作为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的特性,而不像传统的教育史研究仅将科举制度视为教育考试制度。具体研究主题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科举制具体问题的研究,另一类是针对科举制以及科举制研究的反思。
  在第一类研究中,历史学者和教育学者的研究具有共性。科举制度延续千余年,但学者的目光更多地集中于明清,特别是晚清民国时期。作为一项内涵丰富的重要制度,科举制遽然废除影响到众多社会领域,并不随制度废除而消失,而会向后波及。因此,学者将研究时段拉长至民国时期,科举制与新学传播、知识转型以及知识分子职业选择等的关联亦得以在更长的观察时段中凸显。
  研究者大多以微观的视角切人,或以一人为例,或以一地或几地为例探讨科举制中的若干问题,即个案式、地域性研究较为常见。个案式研究似显微镜般放大了一些被宏大叙事遮蔽的历史事实,丰富或者改变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科举制废除与新式教育的关系一直是探讨废科举影响的一项重要议题。有研究者"以相关档案、时人文集等资料为据,重建清季豫、湘、赣三省兴设尊经、景贤、达材、明经等学堂的相关史实",增进了对清季官方保存国粹的了解。清末废科举、兴学堂面临着西风压倒东风的困境。作者通过与张之洞设存古学堂方案异同的比较,指出是否以及在何等程度上接纳西学,或许并非存古学堂区别于传统书院的核心标识。[8]
  不管是历史学者还是教育学者都有比较强烈的经世致用取向,援引科举制的资源以图解决今日之问题,如教育公平、异地高考等热点问题,尤以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最为突出。而从具体主题来看,研究者各自为说,彼此之间关联性不大。
  (三)教育人物
  教育人物研究是教育史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以教育人物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共有111篇①(占总数的28.76%)。以研究时段区分,晚清民国段人物出现频次较高、总人数较多,古代教育人物出现的频次及总人数均较少。先秦时段70%以上都是人物研究,关注点集中在孔孟等儒家教育家;宋元明清时段的人物研究只出现了3次,其中2次与朱熹的《四书集注》有关。汉唐时段没有对具体人物的研究。孟子(6次)、蔡元培(6次)及孔子(5次)为篇名中出现频次前三位的教育家。
  蔡元培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他早年留学德国的经历被视为缔造北大的重要思想资源。以往研究对此段经历大多语焉不详,含混带过。而今有研究者追问"蔡元培对德系学术、知识乃至教育究竟有多少认知?究竟在多大意义上熟悉和了解了德系教育?"作者指出,蔡元培思想的基础是德国哲学,倾向以"制度模式"引人外来资源,所以,更关注赫尔巴特、福禄培尔等"更具有制度建设功用的思想者";同时又因学术兴趣在大学,所以,对包尔生代表的德国大学观和伦理思想用功更深。[9]针对蔡元培的研究是"既老又新"的题目,其自身经历和思想的丰富性,为后世的解释提供了"按需所取"的可能。其整体研究状况有相当的代表性,教育史研究很难在短期内出成果,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和积累,而某些跟风而上的研究,只知"热点"和现实需要,只要古人曾说过类似话题、使用类似词语,便不问语境与涵义,一股脑拿来为现实需要服务。史学研究一向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传统,不过却只有在对"古"有充分了解之后,才谈得上"以古鉴今"、"以史鉴今"。
  学界对罗家伦的研究相对较迟,近年发文数量才有所增加。作为五四运动健将,罗家伦先后出任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校长,却在两校有着截然不同的境遇,其中存在颇多讨论空间。罗家伦是"以革命者的姿态来清华上任的",因此与清华自始至终保持"极强的内在张力和矛盾"。[10]研究者"以同情之了解的研究立场"探讨罗家伦的清华改革运动,也揭示了教育史研究某种新的取向:与以往完全依靠教育学体系而进行的割裂式的人物研究相比,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依托大量的史料对历史事实进行爬梳,挖掘历史人物自身丰富多元的内心世界,也更加注意不同历史语境中不同人物之间的思想碰撞和观念互动。这一方面使得教育历史的进程中多重复杂面相得以呈现,另一方面也可增强对当下教育问题复杂性的认识和理解。
  与罗家伦研究状况类似的,还有对曹云祥、张寿镛、汪懋祖、林文庆、胡先骑、曾宝荪等人的研究。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此前或因政治立场问题,或因相关资料难以获取,系统的专题研究并未全面展开,甚至一直被忽视。如果仅将教育史理解为对部分著名教育家思想体系的解读,显然无法更多元地展现出近代以来丰富的教育历史。这也是教育史研究可待深人拓展之处。
  为了能够提供多维度的审视角度,本文还从研究主题出发,对以人物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进行了讨论。①(见表2)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