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这个畸变心灵没有产生血腥残酷的后果(最后我“开释”了绿藤)。但这不足以让我们庆幸。“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亦言之,强者的快乐建立在弱者的痛苦之上,弱者的自由靠的是强者的恩赐。“我”释放绿的理由不是良心发现,良心早就昭然,只是始终没有行动的自觉。不是所有的丑小鸭都能变成白天鹅。简单地理解绿藤“永不屈服向往光明”的冠冕堂皇,不能掩盖所有生命的苦难。弱者就是这样,连庄严的死去都是一种奢侈,只是在强者的股掌间漫长地熬尽生命所有的能量。 藤萝不言,自有隐衷。自由谈何容易。 3、一个迷茫心灵的自我救赎 “我”应该不是一个真实的陆蠡,作者只是以这样的生动和深刻在完成自我和他我的警示,在那样孤独压抑的困境中,一个真实的人极易走向畸变的极端。在文章初始,寓居的逼仄大概是暗示了作者的处境,那样一个时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可以找到一千个孤独和压抑的理由,并且时刻清醒地寻找一个通往阳光和绿色的“小圆窗”。生活中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事件,就被作者赋予了一种时代的和永恒的意义。是不是预示着作者或某人,寻找自由却被自由所困的人生境遇呢?不得而知。但时隔一年,还被作者拿出来纪念,想罢是有点不寻常的意义的。 那“我”何尝又不是自我的囚徒?释放了绿的自由,便是释放了自己的心魔。台湾诗人非马有一首短诗《鸟笼》:“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两者意蕴是惊人的相同。 不自由,毋宁死。正是守望着自由的尊贵,正是品尝过囚徒的滋味,陆蠡在失去自由的时候,选择了用死捍卫自己的尊严。让一个人慷慨赴死,总得有些站得住脚的理由。 4、一个面临苦难的人生哲学 “我”给予常春藤的恩赐是源自于“我”的处境的改变。就是说,强者是个相对的概念,常春藤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畸变的心灵如同瘟疫一般有极强的传染力,在向比自己更弱的人侵袭。在瘟疫肆虐的环境,不排除有超强免疫力的圣人,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所呈现的宗教般修炼的境界,但那不是常人的叙事,我们不能奢望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每个人都能修炼到这种境界。悖谬的是,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那支无助的,被一张命运大手控制的常春藤呢?我们的命运何尝不是自己手造的一张大网所决定的呢?在正视苦难的前提下,作者完成了一个有关生命伦理的探索:人的底线,是不把苦难转嫁给他人,为了他人,也是为了自己。 在此基础上,我们把常春藤人格化,再引进抗日战争的背景,我们发现,作者似乎又完成了一个社会的预言,我们可以解读到更多的意义。如果我们每个人就是那支常春藤,我们拷问自己:我们怎样面对这样的囚禁?盲人歌手周云蓬有一首歌《如果你突然瞎了该怎么办》,通过对数十人的拷问,回答了众生在苦难降临后可能的态度,有逃避,有轻生,有留恋,有报复,也顺命,有豪情,有坦然,有消沉,有博取,有自甘堕落,有人格分裂,有选择动物般的生存……理由都真实得让我们同情,但理想主义的选择只有一个。在一个理想社会未基本构建的情况下,人可能自觉地把自己异化,从而加剧了社会的混乱,也必然加剧了自身的苦难,这是一种历史的宿命,历来如此。所以,作者似一个预言家一般在宣告一个社会的箴言,一旦亡国,人们会陷入怎样的苦难的泥潭。在此基础上,所谓追求自由的意义才不是那么骨感,实现的途径才不被读者遗忘。
这样,一篇经典文本的微言大义才有了真实的依靠。即使当时非抗日战争的背景,即使是回望遥远的现在和未来,本文仍然拥有不可忽视的永恒价值。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