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的事实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由此产生的文献汗牛充栋。他们发出的呐喊对政府决策产生了积极影响,他们的政策主张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指出已有研究成果的贡献及其不足并探讨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一、对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判断及预测 (一)对城乡收入差距大小的测度 1.从基尼系数看城乡收入差距。改革之初,中国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比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低。城市的基尼系数在0.20以下,农村的基尼系数在0.21至0.24之间;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呈现出扩大趋势。从1978年到1995年,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由0.16上升到0.28,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由0.21上升到0.34。常兴华分别计算了全国、城镇和农村1978-2008年连续时间序列的基尼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全国的基尼系数由0.301上升到0.457,城镇的基尼系数由0160上升到0.330,农村的基尼系数由0.212上升到0.378。陈宗胜计算的2010年全国、城镇和农村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615、0.3889、04186。 2.从城乡收入比看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呈缩小趋势,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则呈扩大趋势。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世界上多数国家城乡收入比率为1.5,超过2的很罕见。1995年中国这一比率已经达到2.5。如果加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实物性福利,城市居民的实际收入还会增加72%。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的比率,1983年为2.15,1987年其比率已恢复到1978年的水平,1994年达到最高点的2.93倍。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课题组的两次抽样调查,如果把样本中的全部居民按收入高低进行十等分组,那么无论是1988年还是1995年,农村居民集中地分布在低收入组,城市居民集中地分布在高收入组。进入21世纪以来,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并没有出现缩小的趋势。李实的研究结果表明,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由样本调整前的3.3倍提高到样本调整后的3.87倍,如果把城乡居民享有不同的社会福利和保障考虑在内差距会更大。 (二)城乡收入差距对全国总收入差距贡献率的测度 常兴华按照城乡加权法计算了城镇、农村和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对全国总收入差距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一是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总收入差距的贡献率逐步提高。由1978年的3.33%上升到2008年的24.32%,在此期间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且并无大的波动。改革初期城镇差距贡献率小于农村,2002年之后大于农村差距贡献率。二是农村差距贡献率呈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36.06%下降为2008年的11.97%。1978-1985年为上升阶段,1986-1992年快速下降,1993-1998年短暂平稳,1999年以后又快速下降,2002年以后低于城镇差距贡献率。三是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构成全国总收入差距的主体。1978-1995年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1996年之后一直在64%上下波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全国收入差距的贡献率,1990年为56.90%,1995年为62.66%,2000年为64.78%,2005年为6405%,2006年为64.30%,2007年为6445%,2008年为63.81%。 (三)从收入来源看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 一是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在扩大。2000年差距为6.38倍,绝对差距为3779元;2005年为6.64倍,绝对差距为6624元;2010年为5.64倍,绝对差距为11277元,2011年差距为5.20倍,绝对差距为12449元。二是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差距在缩小。2000年城镇居民经营收入为246元,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为1427元,农村高出城镇5.8倍,绝对差距为1181元。2011年城镇居民经营收入为2210元,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为3222元,差距为1.45倍,绝对差距为1012元。三是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差别不大。从2000-2011年,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由218元增加到649元,增加了431元;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由45元增加到229元,增加184元。四是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存在巨大差距。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由2000年的1141元增加到2011年的5709元,增加了4568元;同期,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由79元增加到563元,增加了484元。到2011年,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距达到了10.14倍,城镇居民仅转移性收入一项就相当于当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的81.83%。 (四)阶梯式上升规律的发现 1.从时间序列数据来观察,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显而易见的。根据赵人伟的研究,按照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进行比较,1988年我国城乡之间居民的收入比例为2.42∶1,高于国家统局公布的217∶l的比例。如果把城乡居民户收入水平进行十等分组,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大多数集中在高收入组中,而农村居民户在低收入中占有极高的比例。从收入构成上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于城镇居民的高补贴和高福利,而不是城镇职工的名义上的劳动报酬收入。1988年城镇居民获的各种可计算的补贴和福利性收入(如退休金)人均额高达854.5元,占其总收入的46.39%,相当于农村人均收入的112%。如果再加上不便于计算的福利性收人,城镇居民获得的实际补贴额会更高。 2.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波浪式上升态势。自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比和按差值法计算的基尼系数均呈现出缩小--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波浪式上升的周期性发展态势。按波峰年的城乡收入比计算,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30年间经历了两个周期。1978年(2.57)到1994年(2.39)为第一个周期;1994--2008年为第二个周期,两个波谷年分别是1985年(1.59)和1997年(2.05)。目前,城乡收入差距正处于第二个周期的上升阶段。 3.城乡收入差距还在上升期,只是幅度减缓。陈宗胜构造了一个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理论,认为体制改革会对工农两部门之间的收入差别进而对总收入差别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体制改革会改变倒U曲线的基础条件,每次改革都产生更高的曲线,所以将其轨迹联接起来就导致收入差别变动呈现出"阶梯形"变异,目前还在上升期,只是幅度减缓。 (五)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被纳入研究视野 早期研究已经注意到了城乡居民除了收入差距之外,城市居民享有更多的社会福利;后期研究则纳入公共服务的视角,使这一领域的研究进一步细化。这一类研究重点比较了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社会保障方面,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城镇居民得到了更多更好的社会保障,而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较低的农村居民则享受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这无疑使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最低保障金每人每月只有70元,与城市居民低保相差4倍;农村养老金每人每月55元,城镇职工养老金平均1750元,相差31.82倍。在义务教育方面,城市普通小学和初级中学的生均教育经费分别是农村的1.2倍和1.3倍。在医疗卫生方面,城市每千人口病床数是农村的4.22倍,农村地区5岁以下儿童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是城市的2.9倍和1.2倍。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城市道路宽广、公交系统发达,通信便捷顺畅、文化设施齐全。而在广大农村,尽管"村村通"等工程大大改善了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但仍有一些地区交通不便、通信不畅,文化体育设施就更少了。 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成因的多视角解析 (一)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不平等之关系研究 50多年来,经济学家运用不同的数据集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计量研究,然而结论却模棱两可。总的说来,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的计量研究一般认为不平等有利于经济增长,而此后的计量研究持否定态度的居多。Benabou总结了1992-1996年间对这一问题的13个计量研究,其中9个结论是不平等显著地损害经济增长。然而,最近一批学者用不同的数据库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其结论又倾向于不平等有利于经济增长。计量研究结论的模棱两可给理论家以很大的想象空间,他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开经济增长或发展与收入不平等之关系研究先河当属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倒U型假说。库兹涅茨设想,在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即从前工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最迅速的时期,长期收入中的不平等会扩大,有一段时间处于稳定,后期阶段不平等会趋于缩小。这一简单的以经验为根据的定理或假说把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对静态经济单位收入规模分配的长期特征上,在国内涌现出一系列研究文献。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