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告别乌托邦理想主义的呼声中,中国的现代化迅速地启动了起来。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求真务实追求效率已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理念。然而,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正是在这其中,社会发展又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社会分化加剧,工具理性主义流行,社会诚信不佳,生态环境破坏和理想主义的失落,日益成为困扰人们的新问题。社会主义不仅是我们的旗帜,而且是近代以来现代化追求的制度选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理想主义的价值是什么,它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必须正确认识的问题。 一、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中理想主义的解读和阐释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从根本上讲,他们的社会主义学说是在对资本主义正确判断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化生产力发展趋势,对人类未来的正确把握。从思想发展的角度讲,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又是在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遗产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对它的创造性转化的理论成果。后来,人们根据苏联经验和其他国家的实践,从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公有制、计划经济的思路出发解读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使社会主义成为一个按照制度性预设复制现实的过程,并在思想上形成了一种唯意志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打破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思维方式,把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相联系,不仅从根本上摆脱了计划经济的影响,而且把现代化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社会主义也从传统社会基础的变革中形成了新的生命力。 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转变。它否定了超越现实的唯意志论,恢复了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必然性上认识社会主义的科学精神;在中国现代化还没有实现的前提下,确认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合理性;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使人们形成了从实际出发的思维方式;形成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打破了无所作为的思想,形成了普遍的效率意识,社会主义也从中形成了新的生命活力。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维度显示出了历史的合理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把市场经济的作用绝对化,也造成了社会分配不公、道德缺失、理想主义失落、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新的问题。那么,马克思主义有没有一个理想主义的维度,这个理想主义的维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应当怎样去解读和阐释呢?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正确判断之上的,在它建立的初期主要强调对唯心主义的批判,但却没有否定在唯心主义基础上形成的理想主义追求,并探讨和肯定了这种理想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 恩格斯在评述早期基督教的理想主义时说:"这里既没有后世基督教的教义,也没有后世基督教的伦理,但是却有正在进行一场对整个尘世的斗争以及这一斗争必将胜利的感觉,有斗争的渴望和胜利的信心,这种渴望和信心在现代的基督徒身上已经完全丧失,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只存在于社会的另一极--社会主义者方面。"[1]487同时,他又说:"事实上,对起初极其强大的尘世作斗争,同时又在革新者自己之间作斗争,这既是早期基督教的特点,也是社会主义者的特点。"[1]487488只不过基督教把这种理想视为一种彼岸的天国,而社会主义则把它建立在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马克思也说:"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乌托邦里却有对新世界的预测和出色的描述。 "[2]243不过,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是去描绘一个尽善尽美的理想社会,而是强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666 对于人文主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人们在批判现实中形成的理想主义追求,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在谈到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时,他们说:"并不需要多么敏锐的洞察力就可以看出,唯物主义关于人性本善和人们天资平等,关于经验、习惯、教育的万能,关于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关于享乐的合理性等等学说,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有着必然的联系。"[3]334恩格斯在谈到席勒的小说《阴谋与爱情》时则说过:"如果一部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小说,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来打破关于这些关系的流行的传统幻想,动摇资产阶级世界的乐观主义,不可避免地引起对于现存事物的永恒性的怀疑,那么,即使作者没有直接提出任何解决办法,甚至有时并没有明确地表明自己的立场,我认为这部小说也完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2]545 马克思把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结合起来,并认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3]185
社会主义既有现实的社会基础,又是人们在理想目标下进行的主动追求。因此,除了强调要从社会经济发展和变革中认识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以外,还要求人们在改造现实的实践中形成一种批判精神,探索从现实走向理想的道路。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呢?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2]7因此,他不仅研究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把它的实现视为一个实践过程,强调了在理想主义之下走向共产主义的长期性。他说:"对异化的扬弃只有通过付诸实践的共产主义才能完成。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历史将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行动,而我们在思想上已经认识到的那正在进行的自我扬弃的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3]231232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