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业绿色转型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
改革开放30年余来,中国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工业生产和出口规模不断扩 大,增长速度保持较高水平;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更加合理;工业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 高,尖端科技领域取得突破;工业资源利用取得进步,节能减排初见成效;产业国际竞争力逐步增 强,企业国际化进程加快。然而,中国工业的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持续发展能力较弱,面临着一些 深层次的问题。中国工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与现行的体制机制密切相关。政府和企业推 动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均面临着一些障碍。这些障碍主要表现在:
(1)地方政府官员考核晋升机制不合理。以GDP为导向的晋升机制是相对单一的激励方式,在 这种考核机制下,政治晋升的压力导致政府官员往往忽视长期效果而注重短期目标,即在任期内尽 可能地促进经济增长。目前,中央与地方政府在转型升级中面临的压力实际上是不对称的,中央政 府不仅要考虑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种种风险以及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还要承受来自国际 上应对气候变化越来越大的压力,而中央政府的这些压力仅靠节能减排指标和环境问责制来传导, 最终很难将地方政府推向转型升级的轨道。以往追求GDP的_些地方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政绩起到 了很大的示范效应,而中西部地区也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尝到了甜头,这使得不少地方政府“十6二五”时期仍有追求GDP、追逐重化工大项目,特别是引进大型国有企业的强烈意愿和动力。因此, “十二五”时期仅靠现有节能减排指标促进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是有限的。现实的情况是,对于 2860多个县级经济单位而言,节能减排指标考核很难对其发展本地经济的决心构成威胁,而对工 业绿色转型这样高投入、见效慢的长期工程缺乏兴致。由此可见,现行的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 体系仍在地方政府决策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尚未形成地方官员对工业绿色转型的激励机制。
(2)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不彻底。当前,在要素资源领域的价格形成机制中,非市场化定价手 段还发挥一定作用,要素价格扭曲阻碍了工业转型升级。由于我国长期对要素资源使用非市场化定 价手段,这种价格信号对企业微观主体的引导作用会出现呆滞或时滞现象,致使企业缺乏动力转变 经营方式或改进技术工艺。同时,理顺自然资源价格还应考虑资源开采带来的环境成本。尽管近年 来我国要素资源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但是价格传导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引起企业下决心进行自 主的绿色转型。另外,如果要素资源价格上涨过快,会使一大批中小企业因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价 格上涨压力而倒闭,这些企业将失去参与绿色转型的机会。
(3)技术创新、转让和应用存在障碍。推进工业绿色转型亟需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支撑,但目前技 术创新和应用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中国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低于世界先进国家至少0.5个百分点,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差距更为明显,而且中国企业的创新投 入项目更注重应用性强的技术,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不利于技术创新的长期积累。其次,技术创新的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影响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再次,由于技术标准和设备类型不同,导致绿 色技术在中国工业领域难以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4)环境补偿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中国并未真正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地区间生态环境补偿机 制,导致生态脆弱或资源富集地区的利益长期受损,丧失了地区经济发展机会。如资源开采的环境 成本未按市场机制定价并纳入到原材料成本核算之中,致使原材料价格长期偏离于市场价格,下游 企业或消费者无法对这种价格扭曲行为做出调整,难以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另外,中国工业尚未 形成绿色增长核算体系,也没有出台具有市场调节作用的政策工具,如碳税,造成环境治理成本长 期低估;而且节能减排设备投资的税收政策不配套,企业缺乏采用先进技术和生产装备的微观激励。
(5)社会监督体制有待完善。工业绿色转型带有很强的外部性,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监督 企业的绿色转型行为。然而,在中国,公众参与社会事务长期流于形式,甚至受到各方力量的制约, 难以形成监督社会公共事务的合力,特别是面对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社会舆论很容易受到地方政府 和当事企业的干预。此外,中央和地方垂直的监督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地方政府监督不到位等, 从而给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企业留下了生存的空间。
三、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路线图
工业绿色转型离不开宏观经济发展环境。未来5-10年工业绿色转型的外部环境存在多种可 能。为了简化分析,本文分两种情景进行分析:基准情景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情景①。在基准情 景下,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和外部环境不会发生重大变化,政府将延续2005年以来采取的_系列节 能减排措施,并不会进_步实施能源税或碳税等强制性的措施;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情景下, 环境保护作为促进经济发展转变的重要手段而受到高度重视,政府将在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综合实 施各种能源环境政策,尤其是通过征收能源税或碳税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和温室气体 排放。从工业企业等微观主体的角度看,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情景下,由于能源资源价格趋于 合理,污染物排放等具有负外部性活动的社会成本内部化,因此其采取节能减排行动的预期收益更 大,从而具有更强的激励开展提高能效、减少排放等活动。与基准情景相比,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情景下,工业企业对有助于节能减排的先进适用技术的需求会更大。因此,从整体上看,在不同情①此情景分类法参考了李善同(2010)的分类。景下,“十二五”时期至2020年我国工业绿色转型的技术路线图会存在一定差异。
确定“十二五”时期至2020年工业绿色转型的技术路线图,应遵循两个原则:①技术基本成熟, 可以大规模推广应用。目前看来,不论是在基准情景下,还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情景下,工业 企业应用节能减排技术时都需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从政策制定的角度看,当一项技术的大规模 应用前景存在不确定性时,政府很难在应用领域对其进行推广。②要突出重点,以高耗能行业的关 键节能减排技术为核心。由于资源转换过程存在明显差异,不同行业的能源消耗,以及基于能源资 源消耗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有显著不同,电力、钢铁、水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的能源 消耗、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在工业部门中占比很高①。为充分利用有限的政策资源,设计工业绿色 转型的技术路线要把这些行业的主要节能环保技术作为重点。根据这两个原则,结合节能环保技术 发展现状,给出了电力等主要工业行业及工业通用技术的“十二五”时期至2020年的绿色转型技术 路线图(见表1)。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