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中国记忆史研究的路径问题--以《记忆的政治》为中心

时间:2015-10-27 11:16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陈全黎 点击:
[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记忆史研究中,始终徘徊着一个幽灵,这就是法国的社会学家哈布瓦赫。这表明,中国记忆史研究已经对建构主义形成了路径依赖。正是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记忆的政治》对大生产运动的思想史意义进行了过度阐释,脱离了具
  [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记忆史研究中,始终徘徊着一个幽灵,这就是法国的社会学家哈布瓦赫。这表明,中国记忆史研究已经对建构主义形成了路径依赖。正是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记忆的政治》对"大生产运动"的思想史意义进行了过度阐释,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语境。从学理上说,记忆史研究至少有三条路径:建构主义、道德主义、证据主义。这三条路径源于三种不同的提问方式:集体记忆是如何建构和传承的?什么样的记忆建构是合乎道德的?谁的记忆是合乎历史真实的?
  [关键词]中国记忆史;建构主义;道德主义;正据主义
  记忆史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历史与记忆之间的张力关系。詹姆斯oE.扬认为,记忆史研究的深层动机在于"把见证人的活的回忆纳入历史叙述之中"。"于是史学就成了这样一门学问,它考察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所发生的事情是如何传给我们的。"①这门新的学问就是记忆史。如果说传统史学主要研究"What"(发生了什么事情),记忆史研究则致力于探索"How"(事情是如何传给我们的)。
  正是从历史与记忆之间的"灰色地带"出发,中国记忆史研究开始了理论探险之旅。由于西方记忆史理论输入的滞后性,中国记忆史研究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成果出现在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学研究领域。这些成果虽然花开几朵,各表一枝,但都徘徊在"历史与记忆之间",并遵循着相同的研究路径。通过文献检索和分析可以发现,在中国记忆史研究中,始终徘徊着一个幽灵,这就是法国的社会学家哈布瓦赫。这表明,中国记忆史研究已经对建构主义形成了路径依赖。
  一哈布瓦赫的幽灵
  正如中国的口述史研究一样,在记忆史研究方面,最早得风气之先的是台湾学者。其中王明珂的研究对大陆学者产生了直接影响。在1996年发表的《谁的历史:自传、传记与口述历史的社会记忆本质》一文中,王明珂根据哈布瓦赫的观点,基于1945?1994年在台出版的自传、传记与口述历史编目资料,从"谁在回忆、谁被回忆、哪些主题被回忆"三个方面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自传、传记与口述历史,皆可视为一种社会记忆②。在稍后出版的《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一书中,王明珂明确提出了记忆史研究的新思路:许多学者将历史文献与考古文物当作是'过去发生的事'的记录与遗存……我们主要探索的并不是过去曾发生的事件(但并非否定研究史实的重要性),而是古人为何要以文献与文物来组织、保存某种记忆,也就是探索古人的'意图'及其社会背景。"③正是在记忆史的意义上,王明珂试图将人类学族群理论与社会学的记忆理论融会贯通。
  大陆学界的记忆史研究稍稍晚出。2003年,赵世瑜发表了一篇广被引用的文章,题为《传说o历史o历史记忆》。赵世瑜指出,历史是指经过证实的、可信的关于过去的事实,而记忆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过去"的重构甚至虚构。以传说与历史为例,在科学主义的语境中,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而在后现代的语境中,事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消失了。赵世瑜通过纯粹的理论演绎和精细的个案分析,例如"太阳生日""八宝山""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得出了与王明珂类似的结论:无论是历史还是传说,它们的本质都是记忆①。赵世瑜的研究一方面推动了中国大陆史学研究的"记忆转向",也表征了中国记忆史研究的理论偏向。
  在社会学领域,王汉生、刘亚秋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是运用哈布瓦赫的观点解释中国问题的一个范例。在《社会记忆及其建构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一文中,王汉生、刘亚秋运用哈布瓦赫的观点,提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知青史研究的新思路:我们关注的不是上山下乡这一运动本身,而是这一运动是如何被社会记忆的,以及为什么恰恰是以这样的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被记忆的等问题。"②基于这一新的思路,王汉生、刘亚秋探讨了知青记忆社会建构的主要方式:作为意义生产与叙事的知青口述,作为集体记忆刻写与传播的知青文学,作为集体记忆操演与维持的知青聚会。
  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建构理论开启了记忆社会学研究的先河,也成为文学记忆史研究的主要路径。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最早将"集体记忆"范畴引入文学研究领域,并产生很大影响的著作是许子东的《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③。这部著作没有引用哈布瓦赫,但明显采用了建构主义的研究路径:作者研究的不是"文革"本身,而是"文革"如何被记忆、叙述、再现和建构。许子东的理论模式主要来自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普洛普的结构主义叙事学。这就使得《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中的四种记忆建构模式、29个情节功能,与海登o怀特《元史学》中的三组四位一体的叙事范畴一样,带有鲜明的结构主义的僵化刻板的痕迹。
  从逻辑上说,集体记忆的社会建构有两个维度。在共时维度上,记忆建构表现为群体差异。巴特莱特在非洲的田野调查中发现,祖鲁人对战斗的回忆是滔滔不绝、情绪激昂的,而斯瓦兹人对待同样的话题却显得沉默寡言、无动于衷,因为斯瓦兹人在与祖鲁人的战斗中一直处于弱势。这表明,"个体的回忆方式可能受持久的社会倾向的强烈影响"④。巴特莱特的研究表明,同样的历史事件,对于一些人来说是创伤记忆,对另一些人可能是美好记忆。王友琴以"文革"时期广泛流传的"牛鬼蛇神歌"为例,论述了红卫兵和被迫"嚎"这首歌的"牛鬼蛇神"对"同一首歌"不同的选择性记忆:红卫兵的好记性和"牛鬼蛇神"的失忆⑤。
  在历时维度上,记忆建构表现为代际差异。哈布瓦赫曾以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为例,论述了记忆的代际传承。高老头的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伯爵,另一个与富有的银行家结婚。高老头被两个女儿抛弃,父女之爱荡然无存。哈布瓦赫认为,从社会记忆理论来看,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高老头的女儿之所以忘却父亲,是为了避免夫妻双方可能出现的记忆冲突?。根据哈布瓦赫的观点,集体记忆出现代际衰减或强化,主要取决于现实生活的考虑。景军曾经试图利用甘肃大川村民的访谈资料,形成一部完整的大川口述史,但这种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因为历次政治运动留下的创伤记忆,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言说禁忌,使这些口述材料"充斥着回避、沉默和掩饰"?。而在郭于华对陕北骥村妇女关于农业集体化的口述访谈中,出现了相反的情形。"在对骥村女性的访谈中,她们对苦难的诉说是我们不难预料的,但讲述中不时出现的振奋和娱悦却是我们始料未及的。"⑧郭于华将这种"振奋和娱悦"归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弱势和日益边缘化,使她们产生对当年集体生活的怀念。
  回首中国记忆史研究走过的道路,我们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是:记忆史研究是否对哈布瓦赫形成了路径依赖?对此,啕东风在《"文艺与记忆"研究范式及其批评实践》一文中,对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反思,指出本质主义的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理论都走向了两个极端:集体记忆理论固然忽视了个体记忆的异质性和反抗性,"但如果在为个体记忆辩护的过程中走向另一个极端,则会导致对个体记忆的本质化、理想化、浪漫化和神秘化"①。基于这种基本判断,啕东风仍然采用了建构主义的文化创伤理论,来分析中西方见证文学的文体特征、政治意涵和道德价值,而未能对建构主义的理论盲点和阐释限度进行深入反思。
  从逻辑上说,所有关于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的争论,都可以还原为_个根本问题:在个人绝对独处的情况下,是否存在所谓的集体记忆?个体记忆论者认为,记忆是个体的心理机能,集体记忆是一个伪概念。"因为逻辑上我绝不可能有你的记忆,即便你的记忆跟我的记忆的内容完全一样。"②而哈布瓦赫辩解说:"可我们的回忆总是集体性的,并经由他人重新从我们的记忆中唤醒,即便它涉及的是我们独自经历的事件和独自所见的事物。"③哈布瓦赫举例说:如果我一个人独自在街上散步,我在散步的过程中浮现出来的记忆难道仅仅属于个人记忆吗?"我只是看似一个人独自散步罢了……当我第一次到伦敦时--在圣保罗大教堂或者市长官邸跟前,在伦敦'金海岸'或是身处皇家大法院周围时--许多痕迹令我回想起了童年时代曾经阅读过的狄更斯的小说:于是我就在那里同狄更斯一道散步了。"④在哈布瓦赫看来,集体记忆不是一个心理学、神经学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⑤。仅在社会学的意义上,哈布瓦赫的观点似乎是无法驳倒的。而从学术史的角度看,哈布瓦赫及其以后的集体记忆理论至少存在四个盲点。
  其_,集体记忆理论过于关注"现在的声音",而忽视了"过去的声音"。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不是过去本身,而是人们立足现在对过去的一种重构。刘易斯o科瑟指出:"对哈布瓦赫来说,过去是-种社会建构,这种社会建构,如果不是全部,那么也是主要由现在的关注所形塑的。"?或如阿兰o梅吉尔所说:认为我们应当记住过去是很容易的,但我们并不能记住过去,我们记住的只是现在。"?这种"现在中心论"很容易走向奥威尔式的历史虚无主义:历史是一张不断刮干净重写的羊皮纸。
  其二,集体记忆理论过于关注记忆与权力的关系,而忽视了记忆与和解的关系。保罗o康纳顿指出:控制一个社会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权力等级。"⑧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所写的那句名言"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⑨,就深刻地表达了"记忆"的巨大潜能。实际上,适当的记忆管控和引导,也可能具有正面的意识形态功能:宣泄不满和怨恨,疗治社会创伤,实现社会和解。"我已经说出真相,我希望得到特赦。"这是约翰o布尔曼导演的电影《颅骨国度》中的一句台词。这部以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为题材的电影,形象地再现了记忆与和解之间的艰难博弈。1991年12月29日,德国国会通过《斯塔西档案法》,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向公众开放斯塔西档案。自1992年正式公开斯塔西档案起,BStU(高克委员会)共收到650万份申请。申请者一般等待5?10年,才能看到结果。看到结果之后,有夫妻离婚,父子反目,但是更多的人达成了和解与谅解瑏。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