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我国腈纶需求量持续增长,从1990年的28.38[1]万吨增长至2005年的118.2万吨,但2006年出现拐点,尤其是2008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腈纶需求量降至74万吨,导致大庆炼化、浙江金甬、秦皇岛和宁波丽阳4家企业18万吨产能被迫停产或减产[2],但当年却进口腈纶14.57万[1,3]吨。究其原因,是国内腈纶在产业发展阶段,产能简单扩张、产品同性发展[4],尤其是新产品开发进展缓慢,产品差别化率低[5],未能有效顶替进口。上海石化腈纶年产量达16万吨,约占国内总产量的1/4、总需求量的1/5。上海石化腈纶为推进腈纶产品结构优化、落实顶替进口腈纶产品策略,大力加强新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力度,积极探索新产品研产销管理机制,努力开创上海石化腈纶新产品发展的新局面。 2产品开发存在问题 上海石化腈纶每年投入大量的科研资金、人力资源着力开发、生产腈纶新产品,但由于管理体制、机制等因素的束缚,制约了新产品开发工作的有序推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在研发环节:虽然专业管理可集中有限的人、财、物资源,集中优势开发新产品,但科研人员偏重于产品技术特性的达成,忽视产品成本的控制,使大多新产品还未推进市场,就因竞争力不强等原因被扼杀于"摇篮",最终只能将技术进行储备; 二是在生产环节:生产装置的管理重点倾向于生产安、稳、长、满、优运行,对新开发产品的技术移植到生产装置、尤其是进行大量的生产试验摸索,存在着被动参与的现象,生产运行稍有失控直接影响产品质量,难以真实反馈新产品开发现状; 三是在销售环节:实现销售、获取利润是新产品研发、生产的最终目的,也是促进上海石化腈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新产品从市场导入到成熟需要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新开发产品市场不力推、产品质量缺陷不完善、产品售后服务不跟上,都将成为最后一根"稻草",使新产品夭折于市场征途之中。
深入分析新产品研产销问题,主要是新产品承担着企业持续发展的特殊使命,其发展历程既具有科研机构的技术开发属性,又具有企业单位的规模生产属性,因而不能完全采用大生产管理模式对新产品产业开发进行管理,否则因工作职责侧重点不同,凸显部门界限障碍、专业分工壁垒。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