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缔造“新加坡模式”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加坡在李光耀的领导下,跃然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以其经济发展最好,人民收入最高,生活环境最优美而独领风骚。二十多年前,刚刚摆脱殖民统治获得自由的新加坡,“除了土地和人民外,一无所有”。1968年至1988年,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9%,是世界上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新加坡完全改变了以转口贸易为主的殖民经济结构,建立了以制造业为主的多元化经济结构,成为东南亚地区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其电子电器业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极快,年平均增长率在20%以上。1980年国庆讲话中,李光耀极富远见地指出:“我们的更大前途,是在于‘脑力服务’,尤其是在电脑软件方面。我们必须从低级技术迈向高级科技,否则新加坡将面临日益增多的竞争对手。我们的政府、工业界、科技界以及每一个国民,都要为重建经济而努力,每一个人对机械化、自动化和电脑化,都负有责任。”在他的领导下,新加坡的电脑工业蓬勃发展,成为电子电器工业的支柱。
新加坡政府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推行各项社会发展,其综合成就,在发展中国家首屈一指。如新加坡的樟宜机场连续4年被英国《商业旅游》月刊的读者评为“世界最优秀机场”。同时政府不惜巨资建设港口的基础设施,包括新的集装箱终端码头等,以提高海运生产率,使新加坡港成为“世界最繁忙的港口”。1986年,新加坡港超过鹿特丹,成为世界第一大商港。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推行工业化政策的同时,新加坡政府还把目光投向金融业。李光耀一直非常推崇瑞士的发展模式,希望有朝一日,新加坡能成为“亚洲的瑞士”。因此他一直把金融业作为发展的重点项目。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有114个外国银行在新加坡开业。1985年5月,新加坡政府决定开放“金融期货市场”业务,成为继芝加哥、伦敦之后全球第三个期货市场。
在“四小龙”中,新加坡不仅经济成就首屈一指,城市建设更是无法让其他三家望其项背。20世纪70年代初,处于市中心的新加坡河和加冷河盆地附近,有2.1万户居民的粪便、污水、垃圾直接倒入河中。上游有610个养猪场和养鸭场,还有大批果菜批发商和修船厂等沿河开设,都严重污染了水源和环境。为此,李光耀提出,要把新加坡建成一个现代化的花园城市。“10年浚河计划”以及“城市花园行动”推行后,身为总理的李光耀身体力行,在新加坡的许多公园里,亲手植树,并多次强调“做事要有计划,要持之以恒”。到1983年,全新加坡共有450万株树木。1982年共栽下42万株树,比1981年减少28%,原因是到处都种满了树,再也没有空地可种了。
李光耀在新加坡就像一位严父,细心照料国民,但有时又显得过于严苛,一些过于偏激的政策反而引发民怨。但在执政的三十多年间,使新加坡成功地从一个落后的殖民地市镇,变成人均收入达18025美元(1994年),在亚洲仅次于日本的新兴工业国家。新加坡人更是自豪地说:“世界上多数城市都有公园,而我们有一座公园的城市。”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