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过数千年历史沉淀的历史和文化,深深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心中并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审美及创作。动画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传承与发扬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从第一部美术电影在中国诞生以来,中国动画就开始了其辉煌的历程,几代动画人不断在创作中国特色动画的道路上追寻与探索。本文将通过相关动画实例,简要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动画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传统艺术设计思想;传统艺术设计形式;动画;融合 1926年,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由万氏兄弟在上海制作,中国动画历史由此开始,中国动画人也走上了一条寻求传统文化与动画的融合的探索之路。在近百年的发展史中,中国动画所经历的成长、繁荣乃至萎缩、弱化,与历代动画人所坚持的民族化、本土化动画的信念有着莫大的关系。 一、中国传统艺术设计思想对动画的影响 (一)“文质兼备”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活跃促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思潮与文化进入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且不可避免地涉及了艺术领域。《论语·颜渊》中的“棘子成约:君子质而已矣,何为文也?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椁,犹犬羊之椁。”正是孔子针对“何为美”与弟子进行的探讨。《论语·雍也》则对“美”做出了最终的定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即文采;质,即实质;彬彬,谓配合适宜。“要求内容和形式统一,文采和朴实统一。”① “文质兼备”对应到动画中,即动画要满足画面精美和内容充实这两个要素。早期动画艺术家们具备极深的绘画功底,也会聘请专业的画家为动画设计角色、绘制背景。“动画长片《大闹天宫》,特别邀请到了装饰画大师张光宇、张正宇先生为片中的形象造型上色,从而描绘了一个亦真亦幻的神话世界;在动画片《九色鹿》里,工笔国画家潘洁兹先生为作品精心勾画,画面显得逼真而细腻。”②在没有电脑等工具辅助的情况下,由几万张原画构成的《大闹天宫》等动画,也把画面美感发挥到了极致。故事内容方面,早期动画多取材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或广为流传的谚语。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及民族特色的故事,提升了动画的内涵。而对故事的适当改编,使故事内容与动画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更好地结合。如《大闹天宫》的结尾,孙悟空没有如原著般被压在五行山底,而是再次回到凌霄宝殿,与天庭抗衡。最后凌霄宝殿轰然崩塌,他则回到花果山与猴子猴孙快活地生活下去。 (二)“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对古代审美意识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老子》二十五章提到:“人法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四十二章说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主张“道法自然”,即“不是让自然附和人的或者是宗法社会的意志,而是强调‘人之道’必须服从自然无为的‘天之道’”③。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山木》中写道:“人与天一也。”其中,“天”,指的是自然万物本真的状态,他主张“人与天皆本于自然”,在创作中遵循“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并且“主体心性自然与物象性态自然契合归一,物化为隐含在意象、意境中。”④ 中国动画一直受到“天人合一”的影响,特别是早期的水墨动画。《牧笛》开始时,溪边的大柳树占了画面三分之二,枝叶繁茂,一片葱茏;一阵悠扬的笛声中,牧童骑着牛,从绿荫中慢慢出现。整个画面如同一幅缥缈淡雅的山水画,人与景和谐统一。《山水情》中,大写意的浓墨重彩使整部动画意境深远,老琴师、幼童与寥寥数笔勾画的山水构成了一幅幅意蕴悠远的画面。特别是动画结尾,伴随着幼童坐在山崖上弹奏的送别琴声,水墨山川不断变幻,浮云飘荡,骤雨忽降,鹰翔山涧,画面壮阔优美;水声潺潺,似与琴声相合,韵味无穷;最后,画面中出现一叶孤舟,在琴声中越飘越远,消失于茫茫江雾中。该动画将“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以景传情,以景表意,再加上写意画法的运用,整部动画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三)“文以载道”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