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方法渗透,引领探究过程 科学探究讲求过程和方法,教材中用以体现探究活动的相关图文,主要是体现活动过程、方法和现象的,而阅读资料为之提供了必要的补充,尤其是方法。我们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可以多关注阅读资料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发现和学习活动所用的研究方法或活动过程所体现的研究方法。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通过资料提供了孟德尔和后续者的研究和发现,这一内容为学生在探讨遗传、变异的方法上给予了一定的启示,并且对后续关于生物进化的探究,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3.问题启发,强调举一反三 在科学教材中,有些阅读资料隐含着问题或者直接作为支撑材料引出学生将要交流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教材内容,有的放矢地利用好它。 阅读资料作为交流以拓展材料出现的情况比较多,我们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会读资料,通过读图、读文获取关键的信息,再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题干展开讨论,并且需要注意的是,所有问题交流都是与本课学习内容息息相关的,要么是联系实际的巩固应用,要么是核心观点的再反思。 三、关注情感目标,内化科学人文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将教学目标分为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部分,这是对教学目标多元化的一种体现。而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部分目标的达成体现为周期不一致性,往往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善于抓住相关的教学点加以突破,而阅读资料就是其中很值得重视的一点。 1.树立科学精神 我们也不难发现,在阅读资料中有许多内容都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求。首先是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要求形成的科学精神包括:“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阅读资料在这方面就变得非常有价值了。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课《观察》,讲述了鲁班、李时珍、瓦特的故事,其中的要义就是让学生懂得注重事实、善于观察的重要性。 2.凸显人文情怀 从小学科学教育角度谈人文情怀,笔者认为,更多地倾向于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关注和尊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注与尊重必须是学生内发的,而要达到这种学生的自省和感悟只有通过活动和大量的信息,阅读资料便提供了符合要求的相当数量的有价值的信息。 阅读资料提供的一些信息就是简单的数据呈现,这些数据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信息,并且由衷地受到震撼。如三年级上册出现的地球上淡水比例、生产贺卡的用纸量,五年级下册的我国部分矿物可开采年限等。笔者在带着学生一起阅读、分析这些数据时,学生自觉地意识到了地球资源的宝贵,首先想到的就是要从自身做起,珍惜资源、节约资源。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