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即教育,只有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实施生活化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当前的思想品德课堂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学与生活相脱节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丧失兴趣。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改变以“课本为本”的教学观念,实施生活化教学,以优化思想品德课堂。 一、选取生活素材,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将丰富的生活素材融入思想品德课堂,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青少年学生年龄虽小,但作为社会生活的个体成员,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符合道德教育发展需要的,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其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做到心中有数。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多思考:怎样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来铺垫教学导入环节?要利用哪些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掌握、强化、巩固知识点?比如,在教学“挫折”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事先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你遇到过挫折吗?是什么样的挫折?当时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然后,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教学,将教学内容和生活经验融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教学过程变成“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创造,促使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知社会现实、时事热点。中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对新鲜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及时把时事热点、社会新信息、科技新成果等介绍给学生,联系课本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课本知识,丰富其生活体验。例如,教学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一课时,笔者在课堂上引入了“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感人事迹。吴菊萍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用自己的重伤换来了一条小生命的重生,学生们被她的精神所感动,对“社会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又如,在学习“三个代表”的内容时,笔者向学生展示了“5·12”汶川大地震的救灾资料、东北抗洪抢险的图片等。在大灾大难面前,中国共产党员不畏困难,奋战在救灾第一线。学生们非常动容,对“三个代表”有了更深的感悟。这样教学,不仅凸显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创设生活情境,实现教学形式生活化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