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教育教学过分注重知识本身,过于强调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知识的创新,影响了青少年想象能力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逐渐被打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共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呢?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通过阅读教学,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语文能力的构成要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思维活动。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文艺作品时需要借助想象,让思维跟随文字,充分调动头脑里所记忆和储存的声音与画面等素材,再组合重构,这样才能再现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景,才能领会其中的意境。可以这么说,想象力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下。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一)教学文质兼美的文章 俗话说:一切文章皆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文字符号变成多姿多彩的画面,有助于学生活跃思维,在学生头脑中唤起与文字符号相关联的形象,使其对课文所描述的对象进行形象组合,由此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培养和发展想象力。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分析“春草图”“春花图”和“春雨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随文字所描绘的情景展开想象,在领会课文内容的同时,创造性地想象这些充满生机活力的春景图。不仅如此,还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让学生联想以前学过的描写春景的诗词佳句,并通过比较和联想,再构思新的春景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拓展了思维,又发展了想象力。只要鼓励学生抓住关键要素,打开思路,让思维突破陈规的局限,学生的想象力便可以在学习文质兼美的文章时得到发展。 (二)教学趣味性和故事性较强的文章 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趣味性和故事性较强的文章,结尾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可以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就这些结尾展开想象,推测种种可能的结局,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6册初中语文课本中,总共有180篇课文,笔者对这些课文做了粗略的统计,总结归纳出了以下几种常见的结尾,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揣摩这些富有想象空间的课文结尾,激发想象力。
1.欲言又止,富有余韵的结尾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