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看,几乎所有的显性知识都植根于缄默知识,在知识增长的过程中缄默知识居于支配地位,它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只不过是树上的果实。[4]缄默知识一般都具有亲和性和使用的优先性,对新知的获得既可能起到基础性、辅助性和向导性的作用,也可能产生干扰和阻碍的反作用力。若教学时忽视了缄默知识的大量存在和其使用的优先性,其结果只能是:各种各样的缄默知识在教学活动中自发地产生影响。那些对教学活动有益的缄默知识或许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而那些对教学活动不利的缄默知识又可能干扰和阻碍教学活动的进行,导致学生在一些特殊知识点上的“学习困难”。[5] 所以,数学教育不能仅拘泥于书面的内容,必须改变数学教育就是教数学显性知识的观念,将数学缄默知识作为数学教育的集中目标和核心内容,寻求更加尊重人的生命自然和更能成全人的发展的教学策略。 三、数学教育方式的生命化追求 (一)数学教育要让学生的生命在场 让学生的生命在场,即教学时学生的人在、心更在,这是数学教育起作用的根本前提。外在的纪律制度或强制力只能限制住躯体,但却无法左右人的思维。只有心悦诚服的“意愿”、充满期待的“心向”、全身心地“激情”投入,才能焕发学习中生命的活力。教师要营造“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氛围,引发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专注,培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精神,激活学生“生命在场”的状态。 让学生的生命在场,就是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一个自由、安全、无心理负担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公平的学习权利和公正的竞争平台,不以数学思维的快慢来划分学生的等次,不以成绩的优劣来确定对学生的亲疏,珍视每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尊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让不同层次和特点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并能从中获得乐趣,使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展示,思维不受束缚,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丢弃权威的姿态,融入学生学习的世界,从学生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真诚地赞美学生的良好表现,宽容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增强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尽量避免不良情绪对学习的干扰。 让学生的生命在场,还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数学缄默知识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文化性和情境性特征,数学书本上的显性知识也都源自于生活,因此数学教育的接契点和枢纽往往就落在这真实的学习情境上。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具有“共情”的作用,真实的、相似的情境能够勾起回忆、激活经验、唤醒心灵,引领独特而真切的个体体验,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情境中来,从而进入一种深层次的应对状态,便于问题的自主生成,引导自觉的探究。数学教师要做的就是将原本冰冷枯燥的显性知识赋予情感情节,将知识“活化”“生命化”,使知识更自然地与个体的生命感悟相接契。 (二)数学教育要随顺人的生命自然 人具有游泳的潜能,却没有飞翔的天赋。教育就是要把潜在于人天生禀赋中的“内在而真实的力量”挖掘出来,绝不将精力浪费在生命中不存在的能力上。各人在数学上的天赋不同,数学缄默知识的总量和缄默认识的模式等都存在着差异。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些我们教学活动中的伙伴,以多样性、灵活性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创造一个可以自主探索的空间。
给数学学习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就是善待生命。每个学得费劲的学生都有其深层的原因,每个错误的背后都有其合理的成分,面对困惑中的学生教师切忌急躁,不要苛求尽善尽美,而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个中缘由,循着各自的独特性,致力于给每个学生创造可以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发现自己的进步,增强其进一步学习的信心。教育是慢的艺术,要以循循善诱的方式诱导学生去发现和认识自己的潜能,点燃智慧的火光,耐心等待生命的自然生长,静听花开的声音。但随顺人的生命自然,并不是放纵,而是坚守于生命本然、自然向可能的应然所作的努力与超越,这才真正体现出教育对生命的价值。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