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不断变化,传统制度契约式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很难完全适应学生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对此,本文从心理契约的概念出发,探讨了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管理策略。 【关键词】心理契约制度契约高等教育学生管理 在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是通过制度契约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进行约束,但是随着高校扩招等政策的变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压力在不断增大,翘课作弊、沉溺网络、打架斗殴等现象屡见不鲜,这对传统制度契约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有必要结合在充分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寻找基于心理契约的更加人性化的学生管理模式,形成对制度契约管理的有效补充。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 “心理契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Argyris,他于1960年在其《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探讨了人与工头之间的一种隐性及非正式的理解与契约关系,首次提出“心理的工作契约”这一概念。后来Levinson等学者一开始对心理契约的概念进行研究和界定,第一次对心理契约进行界定并完整提出心理契约概念的是Schein,他在其《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把心理契约界定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并明确指出它对于行为动机方面的重要性。 二、传统制度契约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日趋多样与复杂 目前的高校在校生,主要是以90后为主,他们往往个性比较鲜明,思维比较活跃,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比较强,但是大部分学生抗挫力却比较差,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想比较严重,自我约束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在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更容易受到西方不健康思想的影响,从而使得目前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日趋多样化,这就对目前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传统制度契约式的标准化管理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需求。 (二)学生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在传统制度契约管理模式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存在职能交叉、学生管理部门重复建设、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等方面的问题,这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有很大的关系。在高校的建设进程中,虽然陆续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是通常都是出于单向管理学生的目的而制定的,没有将学生放到同学校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这与契约主体双方权利平等的原则是不相适应的。此外,很多高校在制定和执行学生管理制度时,很少会考虑学生的意见和感受,甚至有些制度学生还不知道、不了解,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强制管理过程中人性化管理措施的缺失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