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壮族嘹歌》语言的陌生化艺术(3)

时间:2014-01-13 16:40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黄雪婷 点击:
3.2比喻:花的普泛化 壮族嘹歌中的比喻手法也较为丰富,有明喻、暗喻、博喻等,并且喻体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如《三月歌》描写初春时节,壮家青年男女结伴来到青山旁、泉水边、树荫下、花丛中,采鲜花,摘嫩

 
  3.2比喻:“花”的普泛化
 
  壮族嘹歌中的比喻手法也较为丰富,有明喻、暗喻、博喻等,并且喻体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如《三月歌》描写初春时节,壮家青年男女结伴来到青山旁、泉水边、树荫下、花丛中,采鲜花,摘嫩笋、拾蕨菜的欢乐情景,诗中以“花”喻人的现象随处可见,而且花的名目也很多,有桃花、李花、玉兰花、牡丹花、荷花、木棉花、茉莉花和各色野花等。如:“男:桃花开满坡/不如朵牡丹/姑娘一帮帮/不如妹可爱/女:桃花开满坡/不如朵红棉/满山的青年/哥伟岸过人。”这里,男方以满坡盛开的“桃花”比喻姑硠们的娇媚和美丽,而以“牡丹”的高贵和可爱夸赞心上人的漂亮可爱和貌压群芳;女方也诚心地以满坡盛开的“桃花”比喻满山充满朝气的青年,并以英雄花——木棉比喻心上人的阳刚之美和伟岸过人。由此看出,嘹歌中的“花”并非只用于比喻女性的美,也可用来比喻男性。事实上,壮族嘹歌中,青年男女把对方比作花果植物的现象随处可见。如:“男:李花白连连/桃花红艳艳/艳不过桃花/白不过情妹/女:李花白连连/桃花红艳艳/艳不过桃花/白不过情哥。”这里“李花”的白、“桃花”的艳,是同时用来比喻情妹和情哥的,这种以花互喻的手法,表现出了壮族青年男女以花为媒的习俗,相互逗乐,以自谦、自贬来夸奖和抬高对方,表达爱慕之情的情趣。“男:哪个在那边/像瓜花开放/像马蜂展翘/脚步轻似燕/女:哪个在这里/好似朵牡丹/谁站在那里/像新结的瓜。”这里,男方以“瓜花”的怒放比喻女方的神态,以“马蜂展翘”的优美比喻女方的姿势,以燕子的轻盈比喻女方的动作,而女方则以“牡丹”自喻,以“新结的瓜”来比喻男方的神态,惟妙惟肖。
 
  此外,《三月歌》中还用大量篇幅描写壮族青年男女观花、赏花、采花、插花、求花等与“花”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无不隐喻青年男女的恋情,这样的比喻,使得嘹歌朴质自然,而又鲜活生动,增强了表达效果。壮民族居住于亚热带,依山傍水而居,在他们的生活环境里,到处都是花草繁盛,绿树成荫、蝶舞蜂飞,所以壮族人民向来对花草情有独钟,因而嘹歌里情窦初开的男女青年常常把异性比作他们熟悉的自然界中的花草虫鱼,这是不足为奇的,但这在汉语诗歌的海洋中却是罕见的。
 
  总之,作为方言文学,壮族嘹歌以艰深晦涩的语言、独特的结构形式与韵律、别致的修辞与意象给人一种强烈的陌生化感,这种陌生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读者的阅读阻碍,延长了感受时间,而正是这种“阻碍”和“延长”的存在,才使得壮族嘹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兹维坦.托多洛夫(法).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M].蔡鸿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黄南津,高魏,陈华萍.方块壮字文献生存及传承状况调查分析——以龙州、象州、忻城三县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0(02).
 
  [3]罗汉田.平果壮族嘹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