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版画以及道教阴阳 中国美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很深,在彩陶纹样、壁画、剪纸、书法、国画、版画等各种艺术语言和方式中都有所体现,其中,版画是重要的一部分。从现存最早的版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首图“祗树给孤独园”到明清小说版画插图,再到近代新兴版画运动以及当代版画,中国版画历经千年之久,是一种拥有浑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① 阴阳,为世界初分的原始状态,同时也是古中国人解释宇宙的模型。道教认为天地就是一个整体的模型,也是一个统管的系统,任何物质都具有这个特征,比如节气、风水、人体等。百家争鸣时期,中国人自己提出了对宇宙的理解,把阴阳作为创生世间万物的力量。 二、道家阴阳在版画中的体现 (一)形式上的体现 传统黑白木刻由黑白两色构成,黑白两种极端颜色所能代表的意义往往都是具有强烈象征性特征的,从唐宋宗教版画到上世纪30年代鲁迅引领的新兴木刻版画,版画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于传统版画是从国画线描中衍生而来,所以它的审美方式具有一定国画的特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②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体运行刚健无比,无法被小力所改变,而大地变化怀柔非常,容纳万物而不争,“孤阴不生,独阳不长”。③中国版画画面上适当的留白,白即为“无”,和落笔之处代表的“有”相呼应,“负阴而抱阳”产生明快脱俗的节奏感。 版画以刀代笔,与其说是绘制不如说是开辟,这是一种“无法被修改的艺术”,并不是物象的客观描摹而是情感的直观表达。道家认为,天地人即是三才,天地运行才诞生人,人为万物灵者,因此人有抒发真实情感的本能,所以绘画也应该是不加修饰的自然流露。古人擅长将大道理简化,易于理解,所谓“大道至简”。传统版画的线描风格继承了国画线描的神韵,黑少白多,极尽简单也极尽吝惜地使用黑从而留出了大面积的白,这给人一种宽松通透的美感,清代画家笪重光云:“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黑和白在面积上的差异铸造了阴阳虚实特有的美感,版画家所经历的思维转换过程是一种自修,黑与白都需要画家认真经营,这是一种阴阳为一整体的道家思维模式。 与国画的要求相同的是,描绘线条的时候更多强调的不是“画”,而是“写”。和书法类似,每一条线的轻重缓急、曲直长短都必须严格经营。严格来说,在一个没有明显光源的画面中去重新营造描绘形体的线是很困难的事情。线条有始有终,有阴有阳,画之高处方为写,写至高处方为画,“阴阳不测之谓神”。④ (二)哲学上的体现 中国版画在脱离了复制版画的约束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之后,由于其审美根基仍旧是以道家阴阳作为标准的中国画。“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⑤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岩画和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到中国版画,始终不变的宗旨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与西方画明显不同的是,中国版画反映了画家的精神修养,它结合了画家的学识、理念、感受和态度,且强调了绘画的“悟道”过程。 “画者圣也,盖以穷天地之不圣,显明之不止挥纤毫之笔,则万事由心;展方寸才能,而千里在掌。”⑥创作时要将自己的精神与画面相呼应,天地乾坤与人相结合,达到和谐统一。天刚健、地阴柔,这些都是不可更改的自然属性,而人作为万物之灵则在天地之中修炼人道,画家借天地以修自身之道,化生阴阳,生生不息。 中西方在美术上有本质的文化差异。西方绘画艺术在同一个时代下的艺术品和艺术风格几乎是类似的,艺术家之间的差距是用程度来衡量的。但在中国古代艺术之中,版画家追求的是境界上的高度,中国的阴阳哲学中述万物趋同,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艺术境界,视觉上天南地北包罗万象,但是其精神上修行的方向是一致的,并不存在竞争性。 传统版画家遵守与自然的沟通。他们认为,天地也就是乾坤,乾坤相运动,人是天地运动的产物,具有天地的灵气,因此和自然沟通得越紧密,就越能描绘出充满意境的画面来。 版画画面上阴阳的体现,也包括生死。按照道家哲学,生死是一个循环。传统版画中的颜色只有黑白,是一种极简的绘画语言,这就意味着画家在作画时就必须对物象进行极端的归纳。从第一笔到最后一笔就像是一个生至死、死至生的过程,所谓“浑然天成”。这也说明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审美标准。纸为木、墨为水,而人参与其中让其产生联系,准确地说让其产生联系并且发生变化的是人的意识,这种黑白的艺术所体现的是完整而又准确的意识形态。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