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教育的现状及缺失 信息时代快节奏的产业革命对设计人才提出了高起点的要求。高校毕业生设计思路狭窄,缺乏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使他们对大学课程的设置产生质疑,使他们在面临毕业和就业时感到长时间的迷茫和恐惧。针对现状,设计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笔者更加坚定地认为设计教育应该开放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课程的设置要从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来考虑。 近几年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很多综合类大学都设有艺术设计专业,笔者调研其中的院校,发现这些年来,专业教师一直努力地探索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如何提升设计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等问题。基于这样的现状,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也就应运而生,但在调研中同时发现,教学思路的轮廓已经大体清晰,但还没有完整的课程教学示范供我们去借鉴。因此,天津商业大学本着边教学、边改革的态度开设了创造性思维训练与拓展课程,通过几轮的教学实践以及每次课程结束后对选课同学意见的收集,发现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并逐一突破,形成了目前比较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提出该课程可行性教学模式。 二、国内外关于创造性思维理论体系的提出和确立 1.国外理论观点 创造学最早在美国提出。创造工程之父奥斯本在1941年出版了《思考的方法》一书,提到关于创造性思维技巧的训练办法,其适合各个领域。1953年,奥斯本出版了《创造性想象》一书,书中收纳了他归纳的创造性思考技巧。该书共发行了1.2亿册,还被译成20多种文字,从而进一步引起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理论体系的关注。 2.国内相关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过创造教育的主张,1943年在《新华日报》发表了《创造宣言》一文,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但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创造教育在当时的环境下没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关于创造教育,国内的多数研究者认为它是一种广义的综合性教育。凡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造志向、培养创造精神、激发创造思维、增长创造才干、开展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称之为创造教育。 三、国内外高校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借鉴 1.国外高校的教学思路 在国外高校艺术设计各个专业的教学中,求新求异是根本,追求的是创造,他们视创造性思维为艺术设计的生命,将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作为艺术设计的灵魂和学生培养的目标。 20世纪50年代,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先后建立起有关创造性学校,在学校广为推广的思维训练课,同时进行一系列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研究。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