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中小学利用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调研

时间:2013-11-16 13:26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李小华 项福库 何丽 点击:
  主动寓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于日常教学之中。家乡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学生对家乡都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怀,教学中把家乡老区红色文化资源有选择、有计划地穿插进去,使学生由了解乡情入手到认识国情,由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由局部到整
  涪陵是通往渝东南之门户,是重庆市革命老区。因涪陵的大顺乡、新妙镇和罗云乡三大革命老区都创建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故涪陵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多局限于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其资源形态既包括革命的旧址、旧居、遗物、文献等物质形态文化资源,又包括境内流传的革命先烈事迹、革命精神、革命的诗歌、民谣、歌谣、歌曲等精神形态文化资源。近年来,为充分开发利用涪陵老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推进涪陵中小学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的开展,笔者对涪陵老区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
  一、涪陵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1.境内早期革命活动和老区根据地的创建
  ⑴早期中共组织及团组织活动。1921年至1924年,巴县青年童庸生和涪陵青年钟善辅、张锡俦等人分别在重庆、成都等地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1924年8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童庸生到涪陵省立第四中学任教,在学校创立"社会问题研究会",在会员中发展了鞠雪芹等6名团员,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涪陵支部。1926年春,中共重庆地委、国民党(左派)四川省临时党部派遣喻凌翔、尹肇舟、秦治敦等中共党员到涪陵开展党团工作。年底,涪陵城乡各地分别建立了党团支部。1927年2月,涪陵县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中共涪陵城区区委"成立。大革命失败后,驻涪军阀逮捕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党团活动被迫转入地下。1930年以后,四川军阀刘湘、郭汝栋反共、清共,涪陵党团组织遭受破坏,被迫停止活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涪陵地方党组织有了很大发展,"党员人数最多时有120余人,分属县委以下的7个区委和13个支部"。[1]
  (2)境内农民运动的兴起。大革命时期,在国民党左派省、县党部发动下,特别是在起中坚作用的中共地方组织和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涪陵农民运动自1926年下半年蓬勃兴起,至1927年6月达到高潮,"四镇乡(新盛镇<今新妙镇>、同乐镇<今同乐乡>、君子镇<今蔺市镇>、龙潭乡<今龙潭镇>)范围(约1200平方公里,占当时涪陵县总面积的五分之二强)内20余地基本上建立起农民协会,四镇乡范围以外的罗云、清溪、永安、双河、百汇、中心、丛林、马鞍、大山及华中、云集(今属长寿区)、鹤游坪地区均有农民协会"。[2]共产党员李蔚如任总指挥的四镇乡农民自卫军已壮大至8000余人,全县有农民军2万余人,全县农会会员至少20万人以上(当时全县总人口约100万人)。1927年7月,国共合作破裂。7月3日,涪陵农民运动领导人、全县农民军总指挥李蔚如被杨森部驻涪陵师长郭汝栋诱捕杀害,涪陵农民运动转入低潮。
  (3)农民武装起义风起云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涪陵农民群众在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确定的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指引下,在中共四川省委、涪陵县委领导下,仅1928年内就举行5次起义:一是4月的"庙垭乡(当时属涪陵县,今属武隆县)农民起义";二是5月下旬的天宝寺农民武装起义;三是6月中旬的罗云坝"土地会"农民武装起义;四是7月4日的火炉铺起义;五是9月14日的金银场起义。其中罗云坝起义威震川东,为后来在罗云建立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1929年有李渡兵运斗争、长江北岸土地会农民武装斗争和全涪陵抗捐军大起义。1930年至1934年先后有罗云坝第二次起义、共产党员陶正领导的中心场花垣子除霸斗争和土地坡起义,其中罗云坝第二次起义建立起四川二路红军,坚持斗争近半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涪陵爆发大小10余次农民武装起义,特别是四川二路红军的建立,在川东和全川产生了巨大影响。
  ⑷四川二路红军成立与罗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30年4月7日,中共四川省军委书记李鸣珂在罗云乡(俗名罗云坝)以三四百人的罗云赤卫队为基础,以51名起义士兵为骨干,亲自担任总指挥,组建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四川二路红军在仙女山区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宗旨、中共六大《十大政纲》和土地革命政策,开展了打土豪、烧契约、分田地等革命活动,吸引周边各地革命武装前来汇合,队伍迅速发展到2000多人。红军政工人员还组成若干小分队分赴丰都、武隆、石柱等地,建立农会,开展土地革命,很快建立起以罗云为中心的13个乡苏维埃政权、30多个乡镇游击区、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数次打败地方团防1000多人的围攻,根据地一派生机盎然,人民欢欣鼓舞,"使下川东十余县之反革命军阀、地主豪绅为之丧胆,寝不安席"。[3]
  2.境内老区革命先烈众多
  ⑴涪陵农民自卫军总指挥--李蔚如,1883年12月6日出生在涪陵的革命老区大顺乡。早年加入同盟会,亲历辛亥革命,领导和参加了四川讨袁、护国、护法之役。1924年,因厌倦军阀混战离开川军熊克武部,只身返回家乡涪陵县大顺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6月,"他在涪陵大顺乡主持成立了四川省第一个县级农民协会,并领导四镇乡农民军与南川、綦江农民军配合,两次粉碎了军阀刘湘反革命围剿,与朱德、刘伯承领导的顺泸起义遥相呼应,把农民运动发展成为武装斗争"。[4]同年7月,被军阀郭汝栋诱捕,就义于重庆南岸黄桷垭。
  (2)中共早期优秀军事指挥员--李鸣珂,1899年生,四川省南部县人。1924年参加川军。1925年到广州入熊克武创办的建国联军军事学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转入黄埔军校第4期步兵科学习。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警卫营营长,担负警卫周恩来、叶挺等领导人的安全"重任。后到上海在中共中央军事部和中央特科工作,保卫中央机关的安全,被誉为"隐蔽战线上的一把尖刀"。1928年夏,由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派往重庆,担任中共四川省军委书记,发动和领导川东起义和涪陵罗云坝起义,组建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1930年4月,在奉命即将赴洪湖区就任红6军军长前夕,亲自执行惩处叛徒易觉先的任务,行动中被捕,4月19日在重庆朝天门英勇就义。他在遗书中要妻子"好好教育孩子,准备给我复仇……你今后唯有革命";劝告同志们:"切莫为我空悲痛,愿对准我们的敌人猛攻!猛攻!"⑶涪陵工人运动先驱--钟善辅,1889年出生在涪陵的革命老区罗云乡,是渝东南、也是重庆早期工人运动领袖之一。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成都市工会副会长、中华全国总工会驻川特派专员。1925年秋在家乡罗云发展了涪陵第一批党员,组建渝东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罗云支部。1927年4、5月间到武汉出席中共"五大",会后返川,任中共川西特委工运委员。又先后担任中共川东军委、丰都县委书记工作。1930年春,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成立,他担任后勤、策应工作。4月下旬,他在丰都组织筹划"五·一"游行大示威活动时被捕牺牲。
  以上几位革命先烈是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渝东南民族地区成千上万革命者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事迹是当今大中小学开展革命传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十分难得的红色文化资源。
  3.境内老区分布着丰富的革命遗址遗存
  ⑴社会主义青年团涪陵支部旧址--坐落于涪陵区长江北岸风景名胜"点易园"东侧的原"四川省立第四中学",现为涪陵区第十三中学。学校南临滚滚长江,与涪陵城隔江相望,背靠北山坪。1924年8月重庆地方团组织负责人童庸生(又名童鲁)经杨闇公介绍到此任国文教师。他在学校创立"社会问题研究会",出版社会问题研究《专刊》,在会员中发展团员,建立了涪陵区第一个青年团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涪陵支部"。之后,团涪陵支部贯彻团中央全国代表会议精神,把团组织扩大至涪陵其他中学,并创办团的机关报《新涪陵报》。团涪陵支部的建立为涪陵大革命和土地革命培养了干部,在涪陵播下了马克思主义火种。
  ⑵四川二路红军诞生地--涪陵罗云乡罗云村罗云坝,位于涪陵城东偏北约35公里的铜矿山脚下,地处涪陵、丰都、武隆三区、县交界处。在罗云坝,1925年秋建立了涪陵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罗云支部,1927年成立乡农协,1928年发动渝东南著名的"土地会"暴动,1929年建立乡农民赤卫队,1930年4月成立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曾留下文昌宫、洞老壳、跃马坑、鸡石尖、马房岭、钟台子等多处革命遗址,是区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⑶渝东南第一个县级农民协会旧址--李家祠堂,是涪陵区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大顺乡大路村西1公里。祠堂为大木架歇山式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为一楼一底的住房,共12间。祠堂现为民居,未被开发与利用。1927年6月24日,共产党员李蔚如等在这里主持召开涪陵县农民代表大会,县农民协会由此诞生。涪陵县农民协会是渝东南、也是重庆市第一个县级农民协会,它的成立是渝东南农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的重要标志。
  ⑷弋阳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又名弋阳国民师范学校,是涪陵区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涪陵的革命老区新妙镇弋阳村油江河牛渡滩侧,是土木结构的两幢平行排列楼房,是共产党员李蔚如为培养农运骨干和军事人才于1927年3月建成的。同年7月,反动派杀害了李蔚如,又大肆搜捕和迫害进步师生。1928年下半年,农讲所被迫停办。农讲所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它为涪陵、渝东南乃至重庆培养出大批农运骨干,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
  此外还有土地坡农民暴动指挥所旧址、李焕堂烈士故居、李焕堂烈士墓、钟善辅烈士故居、钟善辅烈士墓、李蔚如烈士墓、郑光宗烈士墓、张光平烈士墓、罗云红军烈士陵园等遗址遗迹。
  调查得知,涪陵三大革命老区大顺乡、新妙镇和罗云乡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涌现出许多革命先烈,留下了丰富的革命事迹、革命遗址和文物,是全区珍贵的红色乡土文化资源,是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活教材。
  二、涪陵中小学对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之现况及存在的问题
  红色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人民爱国情感的升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都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不可否认,多年来涪陵中小学对境内三大革命老区大顺乡、新妙镇和罗云乡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着行政部门忽视,资源有待开发,学校重视不够,利用力度有限等诸多问题。
  1.行政部门忽视,资源有待开发
  区乡镇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开发利用老区红色文化资源未引起足够重视。忽视了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中所具有的重要教育作用,没有认识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没有制订具体的要求中小学开发利用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文件与措施,更谈不上为中小学利用这些资源提供有利条件。境内虽然有着《涪陵市志》、《涪陵地区简志》、《涪陵区志》、《涪陵地区文物志》等文献资源和丰富的老区革命事迹、革命遗址和文物,它们是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活教材,然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组织人力深度挖掘、整合、利用这些资源。
  2.学校重视不够,利用力度有限
  境内丰富的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为中小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各学校并没有对其进行充分的开发与利用,没有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老区红色文化学习氛围。调查得知,境内各小学除荔枝希望小学有专门校园网外,其他小学均没有专门的校园网,各中学虽都有校园网,但其校园网及其校园广播、板报中极少提及老区红色文化资源。有些学校虽然也组织学生开展学唱红军歌曲、学讲革命故事等活动,但并未融入境内老区红色文化资源。诚然,涪陵中小学校每年都会在清明节、青年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大纪念日,组织小部分学生去各烈士陵园、博物馆、革命遗址等教育基地扫墓、献花,举行入党、入团仪式和各种宣誓仪式,缅怀老区革命先烈。如2011年清明节前后,涪陵四中学生在涪陵烈士陵园开展了以"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英雄奉献精神"为主题的祭奠革命先烈活动;涪陵十七中百余名团员到原新村乡烈士陵园扫墓并在烈士墓前宣读入团誓词;大顺中学全体学生到当地李蔚如烈士陵园敬献花圈,聆听烈士的光荣事迹。蔺市堡子中学、涪陵城一校、涪陵城三校、马武太和九年制学校等也分别在清明节前后举行了缅怀革命先烈的活动。这些活动虽开展得有声有色,但缺乏全局性,没有让全体学生接受老区红色资源的熏陶,收效有限。更有部分学校,特别是一些小学几乎没有开展,原因是担心学生安全问题。3.教师有所利用,局限历史课中
  调查得知,境内中小学教师自觉开发利用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为数甚少,虽然有部分中学历史教师偶尔在课堂中穿插介绍一些老区革命史,但也只局限于历史课教学中,而且其涉及面及深度十分有限。其他学科教师认为这些资源与其课程毫无关联,故教学中根本没有触及。各小学因未开设历史课,故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几率更少。总之,多数中小学教师之所以没有自觉开发利用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原因之一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些资源对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错误认为升学考试并不考察这部分知识,讲述这些内容会浪费时间,增加教学负担,因而教学中干脆放弃了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因之二是部分教师本人对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了解甚少,教学中无法灵活自如地对其加以利用,加之多数学校面临升学压力,明令教师要严格根据教材讲授,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教师对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讲授。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