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例题和习题在内容和形式上虽然因年级、教材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不外是要求根据已知的条件求得未知的结果,或者是证明某些已知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前一形式的问题一般称为计算题或作图题;而后一形式的问题一般称为证明题。 任何形式的数学问题涉及的知识都不可能是单一的,解题过程往往是曲折的。即使对中学低年级来说,要求学生解答的习题也经常具有这样的特征。因此,解答数学问题必须遵循一定的步骤,符合一定的要求,才能达到解题教学的目的。 解答数学问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问题的已知条件,已知数量之间或已知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及问题的所求。这在解题过程中称为题意的掌握或审题。 2.回忆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原理,其中包括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这在解题过程中称为知识的重现。 3.探求解决问题的关键,确定解题的方案。这在解题过程中称为问题的类化。 4.写出问题的解答过程。 5.根据已知条件检查或验证答案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6.修改解答过程的叙述。 在解题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使学生掌握上述解题的一般步骤以外,还必须在讲解例题或解答习题时经常体现出以下要求,使学生懂得解答数学问题的深刻含义,受到严格的数学方法的训练。 一、问题的答案必须是正确的、合理的 在解题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掌握各种检查或验算的方法,更具有普遍意义。在解题教学中,检查和验算既然作为一个必要的步骤,就必须教会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检查和验算的途径和方法。例如在解方程时将求得的解代入原方程;用不同的计算公式重复求解;运用逆运算进行验算;作一精确的图形来验证几何问题的解答,等等。检查和验算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必须利用一切机会,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保证解答的正确性,从而使学生在解题时也能学习运用这些方法,从而确定自己的解答是没有错误的。目前,许多学生在解题时,尤其是在进行复杂的计算后,对自己的计算结果不确定而依赖于与同学核对答案。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坚持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 二、解答要有充分的根据 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往往不能做到言必有据,或者是以直观代替证明,或者是由于疏漏,以致问题的解答结论虽然是正确的,但未能以充分的理由为根据。 例如:在学生的作业中经常出现与下述解题过程类似的叙述: 如图1,已知PA与⊙O相切,在⊙O上取一点B,使PB=PA,连接PB,OB,于是∠PBO=90°。 虽然叙述过程反映的图形属性是正确的,但不足以说明∠PBO=90°的判断有充分的根据。 数学问题的解答,无论是论证还是计算,都应该做到言必有据,理由充足。后一步推演都应该以前一步推演的成立为前提。这一种严格的要求应首先体现于教师的讲解和板演之中。只有当教师解题是一贯严谨的,学生才有可能形成严谨的态度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三、问题的答案必须是详尽的 数学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在解答时要根据问题的条件,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特殊情形,从而求出所有的解。 这些问题的解答的各种情形,都取决于对问题条件的全面考虑。一般在中学高年级阶段出现的某些数学问题是经常提出这种要求的,但达到这种要求的训练却应该在初中阶段就开始。例如:在学习平面几何的阶段,有可能在三角形的作图题的教学中,使学生懂得"讨论"的必要性和怎样进行讨论。然而就目前的教材来说,进行这方面的系统训练为时过晚。 四、解题方法力求简捷
在解题教学中,教师通常比较重视向学生介绍一般解题方法,揭示一般的解题规律。这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有根本意义的。但对于某些特殊方法的运用也必须十分重视。因为特殊方法仍然是问题本身的因果联系的反映,只是需要更灵活地运用知识,一般学生不易发现,因而显得更可取。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