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论平列式写景诗的渊源流变及其诗学意义(5)

时间:2013-10-14 14:54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朱曙辉 点击:
因为上述的内容、结构特征,这一类杜诗绝句在以丰神情韵见长的盛唐诗坛中显得戛戛独造,后世诗论家也都承认:杜公绝句在盛唐中自创一格与太白、龙标正可各各单行{10},殊不知杜诗绝句中的这一特殊体格恰自南朝平列

  因为上述的内容、结构特征,这一类杜诗绝句在以丰神情韵见长的盛唐诗坛中显得戛戛独造,后世诗论家也都承认:"杜公绝句在盛唐中自创一格……与太白、龙标正可各各单行"{10},殊不知杜诗绝句中的这一特殊体格恰自南朝平列式写景诗而来,其渊源有自。

  三衰亡:北宋之后"兴象"诗学的成熟与"意脉"理论的强势

  平列式写景诗虽然在杜诗中已经自成体系,但遗憾的是杜甫之后的诗人及诗论家并未能正确认识到其非凡诗学意义之所在。自中唐开始,杜甫诗歌的经典地位逐渐确立,但杜甫身后,平列式写景诗却余音寥寥。尽管中晚唐诗作中也偶有平列式写景诗的出现,但数量极少,不成体系。如顾况《临平坞杂题》14首中第一首《芙蓉榭》属于平列式写景诗,但同一系列组诗中其他的13首仍是传统的言志抒情诗,且顾况今存两百三十六首诗中,平列式写景诗亦仅此一首。司空图《即事九首》组诗中第九首采用平列式写景手法,但同一系列组诗中其他的八首仍是传统的言志抒情诗,且司空图今存365首诗中,平列式写景诗除了这一首外仅有《杂题九首》组诗中之六和之八两首,比例极小。除了数量少,不成体系之外,较之杜甫,顾况与司空图的平列式写景诗在写法上亦无发展新变之处。宋人虽然学杜成风,但宋人学杜多着眼于其古律诗,如黄庭坚即推荐他人"熟读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与王观复书》),对其绝句则关注不多。纵观宋代诗坛,有意识学习杜甫绝句尤其是其中特有的平列写景手法的似乎只有北宋王安石。在以"雅丽精绝"著称的"荆公体"中,有一部分诗歌即借鉴了杜诗这种通篇对仗的平列写景手法,在此试举一例如下:

  日净山如染,风暄草欲薰。梅残数点雪,麦涨一溪云。

  王安石《题齐安壁》

  诗中作者选取了日下山色、风中草气、如雪残梅、似云麦浪四个平列的局部场景来组合成一个整体场景,个性化的言志抒情则付之阙如,这与杜诗中平列写景且通篇对仗的创作手法如出一辙。除此例外,"荆公体"中与之类似的尚有《迸月》、《木末》等篇,这也足可证实对王安石而言,平列写景手法并非偶然无心之作,而是一种自觉的创作手法。然而自王安石之后,我们很难在其他诗人创作中再发现类似的平列写景手法的自觉运用,似乎"荆公体"已经成了平列式写景诗的广陵绝响。

  为何这种创新意义极强的诗体在唐代之后步履维艰?尤其是在杜甫诗歌经典地位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的前提下,依旧不能避免平列式写景诗的迅速衰亡?{11}这不能不促使我们对中国古典诗史进程的内在机制进行深入思考。笔者认为平列式写景诗在唐代之后迅速衰亡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从艺术进化规律而言,唐代"兴象"诗学的成熟反衬出平列式写景诗在艺术方面的不足,促使平列式写景诗迅速衰落。"言志"诗学范式从中国古典诗歌产生之初即居于主导性的优势地位,而南朝"体物"诗学范式之所以得以形成并盛行一时,一方面是源于当时以文为戏的特殊诗歌语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言志"诗学范式此时并未完全成熟,尤其是其中关于客观外物的描写技巧尚不成熟,这两者内外结合才成就了齐梁"体物"诗风的盛行。"体物"诗学范式优势在于能够细致、客观地呈现对象的存在状态,但缺点同样明显,它仅停留于表象层面,内蕴平浅,缺乏深远的意境。而唐代"兴象"诗学的成熟则标志着传统"言志"诗学范式的升级。"兴象"以叙述者的主观情兴为核心,在本质上仍属于"言志"诗学范式,但它吸纳了"体物"诗学范式中对于客观外物精细描摹的长处,并将"象"(外物)从"体物"诗学范式中的"表象"升级到"意象"的层面,诗歌也显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因此从唐代之后,"兴象"成为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基本手法。与"兴象"诗学相比,平列式写景诗的缺点颇为明显:徒有表层形象而缺乏内在意蕴,意境浅薄。兼之杜甫之后的几位作者均缺乏创新变化,自然最终被后世诗坛所遗弃,这也是文学演进中优胜劣汰规律的必然结果。

  其次是在诗史环境方面,平列式写景诗所开创的新型结构模式与诗史发展的主流趋势相悖,这也导致了它的迅速没落。从古典诗学发展尤其是其中关于诗歌章法理论发展的整体流程来看,讲求"意脉贯穿式"线形结构模式一直占据主流地位,而杜甫、王安石所代表的这种"主题统摄式"扇形结构的创新意义并未引起后世诗坛的足够注意与合理评价,这对平列式写景诗的生存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杜甫之前关于作品结构的相关论述我们前文已经有所述及,而在北宋中期之后,古典诗歌章法理论中的"意脉贯穿式"结构论进一步发展成熟,且获得了诗坛的广泛认同。如韩驹明确指出"大概作诗,要从首至尾,语脉连属……切勿得一句一联,因而成章"{12},姜夔强调诗歌中"血脉欲其贯穿"{13},李涂也强调作诗须"贯穿意脉"{14},这些关于古典诗歌章法的着眼点均在于传统如线串珠的"意脉贯穿式"结构,这也标志着这一结构理论日趋深入人心。这种诗史环境迫使以"主题统摄式"扇形结构为特色的平列式写景诗生存空间日趋狭隘,如罗大经《鹤林玉露》中曾引南宋人对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的批评云:"此诗与儿童之属对何异"{15},这明显是针对杜甫这种缺乏意脉贯穿的写作手法的质疑与批评。杜诗的经典地位毋庸置疑,对其绝句后世则贬多誉少,如王世贞也认为杜甫绝句"皆变体,间为之可耳,不足多法也"{16},杨慎也认为"(杜甫)诸体皆有绝妙者,独绝句本无所解"{17},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在于其结构模式与居于主流的"意脉"模式格格不入,故而倍受抨击。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