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 庞薰琹(1906-1985),字虞铉,笔名鼓轩。江苏常熟人。1925年秋赴法国留学,先后在巴黎叙利恩绘画研究所(1)、格朗德·歇米欧尔研究所(2)学习。1930年回国。归国后在上海参加了"苔蒙画会"(3)。1932年10月,与倪贻德(4)、王济远(5)等人发起组织"决澜社"。先后任教于昌明美校、北平艺专、四川省立艺专、中央大学艺术系、华西大学、广东省艺专。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留法期间,庞薰琹在观看了参观者评价很高的一个日本展览会后,认为日本的绘画是从中国唐代的绘画中吸取经验,加以发展,并形成了自己风格的。同时他也感受到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在此期间心中逐渐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情感,于是开始考虑自己是长期居住法国还是回国的问题,并且逐渐明确。后来在与一位真诚的批评家的谈话中,那位批评家谈到中国是有着优秀的艺术传统的,并且支持他回国的想法。自此,更加坚定了他回国的决心。这都充分显示了庞薰琹强烈的扎根本土的愿望和发展中西融合绘画的决心。 在20世纪20年代,庞薰琹在耳濡目染的巴黎环境中受到了当时西方艺术的影响,最终做出了回国的抉择,并且成为对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代表性人物。他曾经在绘画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在绘画的继承与创新上正在考虑的,因此,对其各时期绘画作品中中西融合艺术风格上的萌生、成长、连续、发展等变化上的梳理,必然对我们今日美术的发展与创作有所启示。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国的留学生中,有一些人对现代派绘画艺术表现敏感,但又不为西方绘画所迷惑。而是在感受西方艺术的同时保持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力争在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道路上做出贡献。庞薰琹在绘画作品中西融合的探索道路中既不复制他人,也不复制自己原有的画法与风格。他有别于同时期探索中西融合的其他艺术家,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道路与艺术风貌。 (一)萌生期:中西融合的初步尝试 在庞薰琹的自传中,他在回忆法国留学的时期时,在写到为一位画家的女儿画像时,他描述"我为她画像时的第一个想法是在画法上必须和他父亲的画法不同,要使人能看出来是一个中国人画的油画。我在这张画像上用了中国画的笔法。这是我第一次使用中西画法结合的尝试。"(6)从他在1929年法国留学时创作的油画作品《人像》中可以看出,这幅作品更像是一幅油画速写,寥寥几笔准确概括出一位西方学者的形象及其神态,在画面中还有一种独有的中国写意的韵味,从在留学后期的这幅作品种可以看出他在那一阶段在绘画探索上的特点。 由此可推断得知,庞薰琹对中西绘画的融合是在20世纪20年代留法时期就开始萌生的。 (二)成长期:多种多样、无所羁绊的题材与风格 庞薰琹在自传中回忆回国之初时提到,当时他继续探索如何表现"民族性"与"装饰性"的问题,并且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创作了《自画像》、《屋顶》、《绿樽》等作品。倪贻德在《艺苑交游记》中对于庞薰琹的早期作品有如下描绘:"这些画,大都是留法时代的旧作,也有回国之后的新作。我一时感到很兴奋,足足饱览了一个下午。他的作风,并没有一定的倾向,却显示出各式各样的面目。从平涂的到线条的,从写实的到装饰的,从变形的到抽象的……"(7)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得知,在庞薰琹的早期作品中,就开始在各种风格上做过许多尝试,而并没有受到西方这样或那样绘画流派的制约,可见庞薰琹先生在早期探索绘画发展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 在1930年创作的静物作品《绿樽》和1931年创作的《壁炉前的静物》中,他在构图上都采用了强烈分明的垂直的和水平的分割,画面给人一种既坚实又平静的感觉,从整幅画面来看,体现出作者极高的艺术修养。在1931年创作的水彩作品《如此巴黎》和《人生的哑谜》(8)当中,在作品表现形式上有着明显的立体主义的特色,体现了作者对于巴黎和上海的感受和在两大都市游离中对生活的思考。在1931年的油画作品《拉手风琴的水手》中也有着明显的立体主义的气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油画作品《藤椅上的人体》夸张变形,色彩鲜明,既受到了作品有着浓郁的现代气息和东方趣味的留法艺术家常玉的影响,也能感觉到吸收了西方现代派之一野兽派的影响。在这一时期,他还创作了以青春女性为主题的《时代的女儿》、《慰》等作品,这一主题的作品对当时中国社会中女性与时代的关系给予关注,反映出特定时代的生活内容,在表现形式上也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从作品中对她们表情的描绘,反映出画中人内心的苦闷与迷茫,作品风格上也同样受到西方现代派的影响。从他1934年创作的代表作《地之子》开始,他的艺术思想上起了变化,这幅作品除了在艺术表现上的追求外,还加入了特定的社会思想意识,直接地将绘画中所追求的艺术趣味与中国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时代内涵。而在作品《无题》(9)中,他更是通过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作品的内涵,作者在自传中写到:"画面上主要画的是压榨机的剖面,前面是一个机器人,一个是我国农村妇女像,一个是象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达,一面是象征落后的中国农业,三个巨大的手指在推动压榨机,象征着帝国主义,反动的政治与封建势力,这是对我国人民进行压榨的三种势力,也就是迫得我走投无路的三种势力。"(10)这段话阐明了作者的创作动机,也说明作者也已经开始把社会意识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在这一阶段的作品中,庞薰琹运用多种风格和题材进行尝试,更多地将法国巴黎的现代派的画风带入中国,同时又加入了对中国特有的笔法、韵味,以及题材、社会内涵等方面的要素,并且开始逐步探索在创作上融入社会意识。这应该是他早期探索绘画作品中中西融合的一个早期成长过程。 (三)成熟期:对民族传统艺术的借鉴和吸收
20世纪40年代末,庞薰琹深入西南少数民族村寨,调查那里的风俗与艺术。这段时期深入民间生活的实践对他的艺术道路有很大影响。在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收集装饰纹样时期,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由此而创作了一批以苗族人民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完全抛弃了对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模仿,把西方绘画技巧融入中国画意境之中,反映了少数民族人们的社会现实生活,同时也传达出了艺术家的艺术追求。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