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代表性的作品有淡彩作品《贵州山民图》系列、《庐山风景》系列和线描作品《唐仕女带舞》系列。在《贵州山民图》这一系列作品中的《卖柴》、《割稻》、《畅饮》、《挑水》、《笙舞》、《盛装》等绘画中描绘了西南少数民族人民日常生活和劳动的不同场景,表现出他们的精神面貌。在这一组作品中既具有西方传统绘画中的写实、色彩、构图等理性追求,又有中国画的笔法和意境,再加上人物身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和服饰上的特有的纹样元素,作品中人物的生活状态,与远处的山、低矮的房屋、周围的环境相结合,或者只是人物,不添加背景,给人一种淡雅和诗意的感受。在作品《贵州山民图》和《唐仕女带舞》中,线描的运用精巧生动、出神入化,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尤得当时艺术界之赞赏,被称为"艺术的天籁之美,实为画界之一绝"。留法时专攻美术批评的傅雷对此称赞不已:"薰琹的线描,具有东方人气质,是当代画线描的佼佼者,可惜,之后他不再画了。"(11)在这一阶段后期创作的庐山风景作品,作者同样把西方油画的构图、色彩层次与中国的笔法、意境相结合,不刻意表现,而是一种对生活体验和创造积累的自然流露。 较之前一阶段,庞薰琹这一时期的作品在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艺术两方面的基础之上,更多地发掘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呈现出一种面目全新的艺术形式。这一阶段体现了作者在坚定地探索着中西融合的绘画之路,并且走出了一条具有独特个性风格的新路,对于绘画艺术中西融合的思考与表达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高度。 (四)发展期:中西融合的延续与发展 在经历着被错划为右派和丧妻之痛的50年代末期,面对生活中强大的现实压力,庞薰琹开始创作以花卉、静物题材为主的艺术作品,在创作中始终保持着敏锐性及抒情风格。除此之外,其晚年的作品还包括少量的风景画与人物画。 在晚年以花卉为题材的作品中,代表作有《鸡冠花》、《丁香与海棠》、《绣球花》、《鸡冠花与吊兰》、《美人蕉》、《牵牛花》等,在这些作品中,插花用的瓶子大部分是来自民间的日用陶瓷瓦罐,作者不仅认真地表现了各种花卉色彩的丰富性和欣欣向荣的生命感,而且在对于描写花瓶的纹样与质地上也付出了相同的热情。在花卉与瓦罐的自然朴素的结合中,表现出画家内心的纯朴情感。在这一时期的花卉、人物、风景题材的油画作品中,作者在绘画技巧上,有时用对比色,有时用点彩的厚涂方法,作品在作者随心所欲但又恰到好处的构成中寄托着画家强烈的情感表达。这些作品的风格更加典雅精致,充满宁静之美,展现给观众一个美好的世界。在晚年的大写意水墨画中也给人一种恬淡、清新之感。它们是艺术大师气质与精神的反复呈现。 庞薰琹晚年对绘画风格进行继续探索的同时,在绘画种类上也在进行多种实验,晚年绘画作品的种类包括油画、水彩画布丙烯加墨汁和大写意水墨作品等,正如庞薰琹自己所说:"我已七十多岁,现在作画,不是为画而画,而是想把自己一生中学到的东西,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12)这一阶段,庞薰琹在绘画语言的运用上表现的驾驭自如,绘画作品更趋成熟,是中西融合艺术探索中的延续与发展期。 纵观庞薰琹在绘画作品中对中西融合的探索,这个问题是他绘画语言探索中从未中断过的思考与实践。庞薰琹对绘画作品中的中西融合的探索,经历了留法期间进行初步尝试的萌生期,回国初期表现出的在题材与风格上多种多样、无所羁绊的成长期,20世纪40年代对民族传统艺术大量借鉴和吸收的成熟期,以及50年代之后继续的中西融合的延续与发展期。在这几个阶段中,他创作出的绘画作品题材广泛、态度严谨、独具风格,整个勾勒出艺术家个人在中西融合艺术风格上的连续、发展和变化。 他的一生是探索的一生,在探索中创造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艺术作品。作品中将其本人对社会、人生、文化、艺术的理解蕴含于其中,令人反复咀嚼而意犹未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注释: (1)徐悲鸿留法期间曾在叙利恩研究所学习,庞薰琹抵法时徐悲鸿已回国,赴法初期经还在巴黎的蒋碧薇介绍在这里学习。 (2)格朗德·歇米欧尔研究所又译为大茅屋学院,庞薰琹离开叙利恩后,在常玉的影响下在此学习。 (3)"苔蒙画会"是法文"两个世界"的音译。 (4)倪贻德,浙江杭州人,笔名尼特。1927年曾留学日本,"决澜社"主要成员之一。 (5)王济远,江苏武进人。1926年曾赴日本东京、法国巴黎考察美术。"决澜社"主要成员之一。 (6)参见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94页。 (7)参见王晓主编《二十世纪中国西画文献--决澜社》,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第13页。 (8)《人生的哑谜》,或称《如此上海》。 (9)《无题》,或称《压榨机》。 (10)参见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142页。 (11)参见孙萍《庞薰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02页。 (12)参见孙萍《庞薰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04页。 参考文献: [1]胡守海.庞薰琹中西融合的艺术道路[J].美术观察,1998(8). [2]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庞薰琹.薰琹随笔[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1. [4]周爱民.庞薰琹艺术与艺术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孙萍.庞薰琹[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6]李昌菊.民族化再探索:1949至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7]刘淳.中国油画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8]王晓主编.二十世纪中国西画文献--决澜社[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