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里已经明确地提出了. 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 近年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采用,在不同学科都取得了成绩,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转变观念 (一)积极组织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里,主要是积极分配好学习小组,为学生的学习确立好适度的学习目标. 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个性特质都要掌握准确. 然后将全班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 一般来说,将学习小组分成四人一组比较恰当. 在这四人里,兼顾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等级. 让这些参差不齐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目的是让优等生带学困生,达到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 (二)充分指导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身份虽然是组织者,但也不是要一并抹杀教师的指导者的地位. 毕竟学生在自身的年龄和阅历上都有着自己不可逾越的限制,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在教学中必须处于指导的地位. 在学习方向性上,教师必须"宏观控制",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方向性.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教师必须给予充分地指导,使其顺利地完成学习活动. (三)恰当评价 每一种学习模式,都必须有一个评价机制,否则就会迷失学习的方向. 小组合作学习也不例外. 只有对合作学习恰当地评价,才会对合作学习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会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否则就会打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丧失合作学习的信心,从而最终抑制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力. 二、创设情境 (一)激发兴趣 在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方程中,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知识关联起来,要求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迫使学生调动注意力,在心理层次上,激起需求的欲望.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因此,作为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巧妙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使合作学习顺利展开. (二)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是小组合作教学的有力支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充分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才会让学生学习得更加积极主动,学生的热情投入得愈多,学习收效就愈好. 比如在学习因式分解内容时,给每个小组出一组题目,且题目一样,并且在班上抽一个成绩一般的学生,作为教师指导组. 要求各组以最快的速度将因式分解出来,和老师抽出的指导组比一比,看谁又快又准. 经过一番比赛后,每个小组都很卖力,但是结果却出乎预料. 教师的指导组的这些学生尽管平时成绩不是那么好,可为什么最先完成?那些优等生为什么却落后了?在学生们惊讶之际,教师提出问题:是不是教师指导组有什么科学的方法?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产生一种迫切想知道的欲望. 学习小组内的交流气氛于是空前活跃. 作为教师,在巡视中,给予各个小组适度地点拨引导. 学生在小组内经过讨论,经过探索,最终知道了因式分解的方法. 最后教师指导一组比较优秀的小组,让他们总结出因式分解的方法:一提二套三分组,十字相乘紧跟后. 这就证明一点:积极地创设好问题情境,让学生的认知,引发出冲突,将他们的参与欲望激发到一定的高度.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在数学知识的理解上,就更加透彻和牢固了.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