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我在进行“时、分、秒”的教学时,因为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具有直观性,必须要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入手才能得到理解,进一步才能建立一分钟或者一小时的概念。因此,我设计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活动探索,并将此作为家庭作业。比如大家倍感新奇的数脉搏活动,还有耳熟能详的跳绳、拍皮球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能够建立1分钟、1秒钟的长短概念,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得实在,而且又有了可比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等到学生建立直观的概念之后,我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己进行习题练习:①你每天需要休息9();②你通常跳绳30下需要15();③妈妈吃饭用了10();④小明跑50米用了12()。 又如,在教学了长方体的体积之后,我出示了一块不规则的橡皮泥,让学生讨论:怎么才能非常容易地计算出它的体积。 按照学生的生活思维习惯,得到的解决方案通常是把橡皮泥变成长方体,也有人提出可以将橡皮泥放在水中。我进一步提出要求:“请大家一定要将这两种方案进行试验和演示。”我也提出了必须要解决的几个问题:1.要仔细观察橡皮泥是怎样变形成为长方体的;2.将橡皮泥放在一杯水中,怎样计算这杯水的容量;3.你如何才能把橡皮泥与水转化成长方体。 显而易见,学生在课堂中学到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然后可以使用公式来进行习题练习,但是如何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学会问题转换,将未知的问题变为已知的问题并进行解决这才是数学教学的根本。所以,在课堂结束后我提出的这个问题,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进行物体转化的能力,最终达到将未知归结为已知的条件中,然后通过已知来解决未知。 无可否认,当一节课结束时学生都能够高高兴兴得到一个答案,完成预期目标,这是一种教学成功,但我认为更需要挖掘的东西其实还在后面。对于当今的创新教育来说,让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才是根本所在。为此我会在课堂知识讲授完成之后,设法设置悬念,留点余味给学生体会,让他们尝试自主探究、创新学习,课前课后保持高涨的热情和动力。也有些教师结合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如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后,让学生回家测量自己房间的长、宽、高,并快速计算墙面面积和地板面积;学习了统计图表知识后可让学生进行校外资料收集,并分析整理成相应的统计图表。这样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思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 总之,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作为数学教师,不但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已有经验,还要从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本质所在。在教育实践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从而获得自主探索的能力,这是一个比较实用的课题,也是数学教师任重道远的课题。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