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培养学生将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相结合,理解和学习数学的能力。”新教材在编排上也切实落实了这一要求,无论是例题设计还是作业安排都涉及生活中的数学,非常贴近学生的现实。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常常会忽视生活和数学的关系问题,使得学生将学习和生活割裂开来,认为知识就是成绩,生活就是生活,学生被固定在看似有趣的“数学世界”里,而对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世界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就会觉得数学十分枯燥。如何向学生渗透“数学服务生活”的理念呢?在多年工作中,笔者认为,只有将生活实践牢牢建立在“大数学课堂”的思维模式上,用生活现实融合数学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提供学生生活模板,激发探索数学的热情 在生活中我们有一个经验,当发现和自己相关的一些信息时,就会对其产生熟悉感,从而愿意去研究和接纳。这也是一个心理学规律所在。换言之,当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情境非常贴近,他们乐于学习的程度就会很高。为此,教师就要多从生活现实的模板入手,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数学。笔者在课堂中,常常会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模板,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例如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为了创设情境,我通过课件制作,提供在商店购物的情境。首先用进入商店购物作为引入环节,学生立刻情绪高涨,兴致盎然。画面首先显示有皮球24个,再过几分钟,显示15个。我引导学生根据画面编写应用题。有学生写出:“货架上有24个皮球,卖出了15个,还剩多少个?”然后根据画面,把一部分的红色皮球变成黄色皮球,再要求学生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有学生编出:“超市货架有6个黄色球,还有23个红色球,卖出21个球,还剩下多少个?” 做完例题后我继续利用生活情景来强化新知:大家看到商店里除了皮球外还有许多文具供大家购买,你还能编出什么样的应用题?学生非常活跃,编写出卖书包或者文具盒等的应用题。通过提供现实生活模板,能让学生对抽象的应用题逐步产生熟悉感,从而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乐于学习。 二、联系学生生活习惯,开发数学思考潜力 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因素,往往会被教师忽略。这个因素就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习惯。有的学生能够从生活经验入手,将数学问题和现实生活经验结合,最终找到解决办法,但有的学生却疏于这点。作为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开发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数学思考的能力。 比如上下车问题,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生活经验,从这个经验中挖掘数学问题,就有可能找到引导学生思考的突破口。为此我特意设计了乘车问题:“车上原有20人,到站后有10人下车,又上来5人,这时车上还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生活习惯思维,能够很快找到解答方法,就是先算出到站后剩下的人,再加上又上来的人,得出现在车上实有的人数。 又如,我在“小鬼当家”环节,设计了问题:“帮妈妈购买以下几种物品:1.大包装牛奶5元500克,小包装牛奶5元4杯(125克/杯);2.一块装舒肤佳香皂3.80元,三块装9元;3.2支装牙刷3元,3支装3.80元。请问你怎么买?请说出理由。” 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结论:牛奶价钱一样,但包装不同,买大的话需要家里人多才行;人少的话,买小的比较划算。三块装的舒肤佳是9元,那么其中一块是3元,又因为3.80元>3.00元,因此买三块装的会更便宜实惠。牙刷3元2支,1支就是1.5元,买同样的3支只要4.5元,而3支装的要3.8元,说明3支装的牙刷便宜,但质量也许就不如2支装的。 通过生活习惯的引导,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且能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比较,这就是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教学设计时,我除了引用生活常识,还要从习题中挖掘学生的兴趣所在,寻找生活中解题的依托,使其能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三、从学生的现实问题入手,培养分析和解决能力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其能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数学学科的工具性不言而喻。在现实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家长让学生帮忙算一笔账,但学生往往不能很快得出答案。原因何在?就是学生没能将生活现实和数学挂钩,解决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就要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问题入手,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发现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并且能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来进行分析和解决。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现实问题:“你们家的客厅长5米,宽4米,装修的时候,家里商量要花1000元来铺地砖。商店里有3种规格的正方形地砖。甲种:边长为50厘米,每块9元;乙种:边长为50厘米,每块7元;丙种:边长为40厘米,每块8元。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学生通过分析知道,买地砖关键是要切实符合下列条件:(1)控制总价位在1000元以内。(2)适合家庭实用的。那么该如何才能知道哪种地砖符合条件呢?只有通过数学计算才能得到解决。首先要算出铺甲、乙、丙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几块,因此要用“房间面积÷甲(乙或丙)的地砖面积”;之后再来计算费用问题,就是铺三种地砖各需的费用,分别为720元、560元、1000元。根据价格比较可以得知甲、乙规格相同,价格均在800元以内,相对来说乙的价格有些便宜,可能质量不够好,所以选择甲种地砖最合适。从上述例子不难看出,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并且培养其分析和解决的能力,这是对学生课堂知识的有力延伸和拓展,不但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更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解决数学问题。 四、创设课下悬念,拓展生活探究的数学思维 既然有大语文课堂的教育理念,我觉得也应该有“大数学课堂”的教育理念。事实上,当代的数学学习早就超出了小小的课堂限制,而具有开放性、大众性和社会性。作为教师,也应该从单一的探究性数学课堂学习,拓展到多维度的社会化数学探究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探索数学知识。如何才能做到这种拓展和延伸呢?我通常的做法是在课堂上留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处于“不平衡”状态。当他们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不能达到自我满足,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和探索动机,课后就会进一步去寻找答案,采用各种方式解答内心的困惑,从而收到更大的教学效益。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