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更是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结合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浅谈一下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四步曲”。 第一步,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 新制定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场景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为他们去提供观察、发现现实生活的机会,使他们能从周围喜闻乐见的事物中去发现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就在现实生活身边,体会数学的无穷魅力。如:农民用几何图形,是为了把农场设计得更美观,更便于管理;工程师使用比例尺,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产品的结构;商人使用四则运算,是为了更简单、更准确地计算出该商品价格;消费者使用百分数,是为了更好地计算出商品打折后的价钱及考虑购买的性价比;天气预报员使用概率,指导人们穿衣着裳,指导农业生产管理,预防自然灾害发生。由此可以看出,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思考,那么你一定能发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因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二步,在现实生活中去提出数学问题。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上课的特点是:教师不断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疲于应付,重结果轻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只关注教师提出的看似多样化、灵活化的问题,而自己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少。没有问题就不善于思考,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兴趣、缺乏好奇心,长此以往,他们就不会有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发生在身边发生的事情和生活现象。然后概括成数学问题并大胆地提出来。如:众所周知的每星期7天一循环,周而复始。而2013年六一儿童节恰逢星期六,学生终于有机会和自己的父母一起共度这令人难忘的节日。兴奋之余,也许就有学生会提出问题:“明年的六一儿童节会不会又是星期六呢?怎样来推算呢?”这样的问题与孩子切身利益相关,他们很感兴趣,也最容易想到和提出来。只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的身边,或自己身上有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时,他们才会有提出数学问题的欲望和需求。 第三步,在现实生活中去分析数学问题。 在学习或生活中,不关注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思考、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会被知识“愚弄”。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小青年来到卖鱼的张大叔跟前问:“鱼多少钱一斤?”张大叔说:“10元一斤。”甲青年说:“我喜欢吃鱼头,只有一半应按5元一斤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鱼尾,也应按5元一斤算。”于是张大叔就把鱼分成两截分别卖给了他们,回家的路上张大叔仔细一算才发觉上当了,请你们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张大叔为什么上当。这实际上与我们小学数学的乘法分配律有关。把鱼分成鱼头和鱼尾后,它的单价是不能变的。因此鱼的总价=鱼的单价×鱼的重量=鱼的单价×鱼头的重量+鱼的单价×鱼尾的重量,所以这样算鱼的总价是不会变的。运用所学的知识,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不会“上没知识的当,吃没知识的亏”。 第四步,在现实生活中去解决数学问题。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