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片断二:“乘法和加法的对比” 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练习如下两道习题:“(1)学校花圃里有2行菊花,每行有6棵,共有多少棵?(2)学校花圃里有2行菊花,一行有6棵,一行有5棵,共有多少棵?”结果,全班学生解答的正确率为100%。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道习题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并板书:前一题每行都是6棵,要求总数,实际上就是求2个6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后一题两行棵数不一样,要求总数,就是把两行棵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题中的“2”行是多余条件。课尾,教师布置了两道作业:“(1)天空中飞来2行小鸟,每行5只,共有多少只?(2)天空中飞来2行小鸟,一行5只,另一行7只,共有多少只?”批改作业时,教师发现第(1)题有6位学生列式为“5+2”,第(2)题有5位学生列式为“5×2”,面对此结果,教师一头雾水…… 反思:学习“乘法的意义”后,教师加强对乘法和加法运算意义的对比本无可厚非,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属性,优化认知结构,但这种对比、优化的过程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解答实际问题时有自己独特的方式,甚至是一些滑稽可笑的联结方式。当教师将习题进行理性化、模式化的对比后,学生的思维必然会出现一片“盲区”,导致其学习行为的无所适从。 教学改进: (出示上述两道比较题,要求学生先解答,再相互交流) 师:同学们的算式都列得不错!不过,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呢?老师很想知道大家是怎样想的。 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第(1)题两行都摆5根小棒;第(2)题的第一行摆5根小棒,第二行摆7根小棒。 生2:我是用图片摆的。 生3:第(1)题两行一样多,用乘法;第(2)题两行不一样多,用加法。 …… 师:真不愧是我们二(3)班的孩子!你们的方法都很好,以后就按你们喜欢的方法去思考吧! …… 学生是有着明显发展规律的生命个体,作为教师,不能总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抽象的理性思维替代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获得不同的数学教育。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片自我发展的天空,让小棒、图片等学具在其认知世界中有一处栖息地,这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