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恰恰是数学思维的根本所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建构数学思维模式,是笔者在多年教学中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有幸聆听了苏教版“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这节公开课,并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现与大家分享。 一、创设实际问题情境,提出假设策略 师(出示例1,略):现在知道大船和小船的总数是10只,但具体数量不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怎么算? 生1:假设10只都是大船,或假设10只都是小船。 师:同学们提出的两种假设都有可能。还有其他的假设吗? 生2:可能两种船各有5只。 师:说得有道理。现在共有三种假设,我们先来研究第一种假设。 学生讨论:现在要将假设的数量关系当作已知条件,结果会和现有的已知条件之间产生什么样的问题? 师:想想我们之前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生3:画图,列表,倒推,替换。 师:你选择用哪种策略分析第一种假设的数量关系? 生4:画图。(为了让学生清晰地梳理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师提示要用简明的符号表示船只和人,并用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学生画图后发现矛盾所在:10只船都是大船,多出8个人)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分析得出:因为将船只都看成大船,小船就变成大船,每只船会多出2人,总共多出8人。(由此可以推导出这种假设和题中已有的条件不相符合,故需要继续调整策略) …… 赏析及思考: 数学思维模式的建构在课堂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使学生形成数学的解决策略,培养解题能力,是教学的关键所在。上述教学中,教师抓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从创设情境入手,让学生一开始就投入其中,展开数学策略的建构,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层层递进。如导入假设策略之后,成功地将原来已学过的数学策略联系起来,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分析数量关系,构建数学策略 教师在第一个环节中成功导入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三种假设,并对第一种假设通过画图进行直观的展示,使学生发现问题所在,明白需要调整策略。 师:“大船比小船多出2个人”,那么,如何调整才能让这10只船正好坐42个人呢?请通过画图表示出来。(学生画图后,师选出典型的图例进行讲解,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将4只大船调整为4只小船。 师(追问):为什么这样想?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