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季学期,我所教的一年级学生均拿到了修订后的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教材。因教材内容的部分调整,学生学习数学比以往更显灵活、生动,数学思维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使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不再是一句空话。其中,作为内隐数学思维外显的工具——数学语言表达,尤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在十大关键词里突显了创新意识,并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那么,如何让学生有创意地“说”出来呢?我一直不断地摸索着、实践着。 例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材中增加了一些探索规律的活动内容,即结合摆小棒、涂方格等简单的操作,让学生初步感受数的增减变化和奇偶数排列的规律。下面通过摆小棒的教学片断,呈现我设计的三次猜想,且听听一年级学生有创意的表达吧。 师:请你拿出小棒,像这样摆出一个正方形,数数用了几根小棒。(学生操作后汇报) 师:猜一猜,如果摆两个同样大的正方形要用几根小棒? 生:8根! 师:看了他们摆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问问作品的主人。 生1:第一种摆法,摆的是两个独立的正方形,用了8根小棒;第二种摆法,摆的是连接在一起的两个正方形,用了7根小棒。 生2:我想问问,为什么只用了7根小棒呢? 生3(上台边指边说):因为中间有一根小棒合用了,所以只需要7根。 师(微笑着点头):大家听懂了吗?他的想法与众不同。看来,这样摆两个正方形,小棒用得比较少。大家再来猜一猜,如果摆三个同样大的正方形,要用几根小棒?比比谁用的小棒比较少!(大部分学生思考了片刻,纷纷说“10根”,只有少部分学生说“12根”) 师(问说“12根”的学生):你用了几根小棒?是12根吗? 生4(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刚才没动脑筋,现在摆出连在一起的三个正方形,发现只用了10根小棒。 师:看来,动手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啊!我得采访你们,为什么摆三个正方形只比摆两个正方形多了3根小棒呢? 生5(跑到黑板上指小棒):老师你看,这根小棒也合用了,所以我们只要接着再摆上边、下边和右边的3根小棒就行了。 师:你们都是这样想的吗? 生(齐):是! 师:如果摆四个同样大的正方形,要用几根小棒?比比谁猜得又对又快! 生(齐):要用13根小棒,10根再添3根就可以了。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