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是根据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并用它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的简称,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下面以“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构建数学模型。 一、数形结合,展露“1” 片段一: 师:你能猜出34+16的结果是多少吗? 生1:是50,我是这样想的:34加6得40,40再加10就得50。 生2:我也得50。我用30加10得到40,4加6得10,然后合起来也是50。 师: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个结果正确呢? 生1:摆小棒、拨计数器试试。 生2:列竖式再算一遍。 师:这些方法都不错,我们先用摆小棒来试试。如果用小棒表示34加16,怎样摆比较合适呢?和同桌商量好后再操作。 生:我先摆3捆4根,再摆1捆6根,4根加6根是10根,10根可以再捆成1捆。这样一共有5捆,也就是50。 师:摆放的位置有什么要求呢? 生:捆对捆,根对根,就像这样(如图1)。 师:你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看起来清楚、明白。 师:4根和6根合成1捆后,这一捆你们认为应该放在哪儿最合适? 生1:不清楚,随便放吧。 生2:就在后面吧。 生3:也可以摆在下面吧。 师:能说明理由吗? 生3:前面都是整捆的,这样对齐好看。 师:你说的意思是这样吗?(出示图2) 感悟:在一些观摩课中我们看到,很多教师执教这段内容时常常按教材要求:“先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拨一拨,再想想用竖式怎样计算。”为学生准备多样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学具随意操作,然后全班汇报总结各种操作方法,学生很快就能得到34+16的竖式方法,问题解决看似即开放又多样。然而,基于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他们一会儿摆小棒、一会儿拨算珠,再来写竖式,试图将所有方法都摆弄一次,这样的自由操作过程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缺乏深入的思考,知识的获得多数来自直接的信息传递。 数学家康托尔说:“数学的本质在于思考的充分自由。”没有数学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数学学习。上述案例中,教师要求学生只选用摆小棒一种学具,重点突出“如何摆小棒,如何移一捆的小棒”。“摆小棒”使学生从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即现实问题数学化),由现实问题经过简化抽象后建立数学模型。在数形结合中使学生具有数学“简化”的潜意识,这恰恰是数学建模的第一步。例如:“怎样用小棒摆34与16比较合适呢?”不仅给学生创造了积累活动经验的宝贵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借助直观活动,“捆与捆对齐,根与根对齐”渗透数位对齐的思想方法,在无形中让学生经历了缜密的思考过程。再如:“4根和6根合成1捆后,这一捆你们认为应该放在哪儿最合适?”这一问题的探讨,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两位数加法中“满十进一”背后的道理。 二、位值体悟,领会“1” 片段二: 师:我们通过摆小棒很快得到了正确结果是50,借助计数器你怎么验证? 生1:我先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拔4个珠子,这样就是34。如何加16,就在十位上拔1个珠子、个位上拨6个珠子。 师:个位上的10个珠子就不动啦?就像屏幕上的图3,这时怎么读? 生1:这样数就不好读,4个十,10个一。 生2:不行,一定要把个位上10个珠子进向前一位。 师:不进位行吗? 生:不行,一定要“满十进一”。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