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句话中“快乐的歌声”和“甜蜜的微笑”一明一暗,充分展示了槐乡孩子内心的快乐。让学生通过交流,认识到这样的快乐来自白天采摘槐米的艰苦劳动,来自丰富而充实的生活。 2.研读课文,深入感受槐乡孩子的特点。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关键,要布置学生细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圈出关键词语,悟出槐乡孩子的特点,体验槐乡孩子从辛苦中感受快乐,从劳动中享受快乐的情趣。 (1)“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勤劳”直接点明了槐乡孩子的特点;“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说明槐乡孩子年龄虽小却很懂事,能借助槐乡的特色自力更生。 (2)“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就已经爬到小山上了。” “不怕热”——能吃苦:从哪儿看出槐乡孩子不怕热呢?联系前文“八月,天多热。鸡热得_______,狗热得_______,蝉热得_______”。对环境描写的烘托,让学生充分感受八月天的热,深入体会槐乡孩子不怕热,能吃苦的品质。 “带着水葫芦,带着干粮”——做好了长时间劳动的准备,生活经验丰富;“没等_______,就_______。”——起得早。(这些关键词,充分说明槐乡的孩子吃苦耐劳,非常勤劳。) (3)“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一下一下地削着槐米。” “爬”“削”——男孩动作娴熟;“用长长的钩刀”——劳动工具使用熟练;“一下一下”——动作流畅。这些词说明男孩经常做这些事,与“常常”相呼应。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加深对这些关键词的体会。 (3)“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子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地,像觅食的鸭子。” “捡”“塞”写出了女孩的忙碌。“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这个有趣的比喻把弯腰捡槐米的女孩写得特别可爱,舞动轻盈的不仅是那两条辫子,还有女孩的身姿;“上下飞舞”的或许还有女孩捡槐米时被喜悦饱胀的心。“头一点一点地,像觅食的鸭子”这样一个自然动作的不经意流露,仿佛让人看到女孩在一点一点用力地往已装满的篮子里塞着槐米,不禁让人感叹作者观察的细致,比喻的精妙。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