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述分析,谷崎润一郎对女性肉体之美的崇拜,对“嗜虐”和“恋足癖”的描写都对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有重大影响。 但是郁氏借鉴的只是所谓的“恋足癖”,“嗜虐”的表现形式,从《过去》中并没有看到谷崎氏那样对唯美的狂热追求和偏执。如《饶太郎》、《刺青》等作品贯彻的主题就是所谓的嗜虐和受虐以及恋足癖等,主人公由于虐待或被虐而产生的变态快感与病态的官能享乐成为了作品的基调。而郁氏所写的“恋足癖”、“嗜虐”等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小说有机的组成部分,是表现人物形象的一种手段。在《过去》中李白时对老二的“受虐”和“恋脚癖”用的是倒叙的方式,回忆出来的内容,穿插在“现在”与老二的交往当中,并不能掩盖住郁氏用温婉、细腻的笔墨表现出了两性之间(尤其是与老二之间)复杂、曲折的感情变化。“恋足癖”,“嗜虐”等原始材料被郁氏消化于文学作品当中,当做小说本身的一种表现方式而不是追求的基调。 三、为什么会如此取舍 “接受屏幕”是纵向的文化传统与横向的个人因素综合形成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期待视界”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接受者原先的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众所周知,文学接受中的选择性时常与接受主体的“接受屏幕”相关。在异质文化的文学接触中,期待视界成为选择、接受的过滤器。viii 从“接受屏幕”与“期待视野”的角度来分析,郁氏取舍谷崎文学的“接受屏幕”就是郁氏的个性气质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审美积淀。“期待视野”就是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对知识分子的要求。 郁达夫出生在山明水秀的浙江富阳。出生的那年是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的第三年。“战败后的国民,尤其是初出生的小国民,当然是畸形的,甚至是有恐怖狂、神经质的。”ix三岁丧父,由祖母和寡母抚养,在缺乏父爱和男性关怀的环境下长大,对郁达夫忧郁,敏感甚至些许神经质的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青少年时期在日本度过长达十年的时光,由于国家的衰弱,在日本备受歧视和侮辱,更是加剧了他的忧郁气质。同时,郁达夫向往魏晋竹林诗人不羁的风度,放浪形骸、淹滞风流的品性。这种性格很容易让他从唯美主义注重感官享乐的艺术倾向中找到契合点。 另外一方面,中国文学功利主义的传统重视现实、经世致用的理性精神。这种理性精神在文学上就表现为“温和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并赋予了知识分子更多的使命感。郁达夫在创造社诸位同仁中可以说是传统文学底蕴最深厚的一位,他在小学念书时就熟读唐诗古文,古体诗写得多且漂亮,可以说骨子里流淌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由于经世致用的传统观念,无论是在文学艺术上还是在生活作风上都不可能做到像谷崎氏那样地大胆和放纵。另外,就中国传统的功利主义审美标准来看,彻底的唯美主义在中国没有适合生长的土壤。郁氏接受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而是借艺术之名来反映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实心态,以此来启蒙人民大众。 而面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中国国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逐渐激化。丑恶和黑暗的社会现实环境使郁达夫——也是当时许多知识分子的共性,面对渺茫而不可知的人生开始惶恐、困惑、苦闷和彷徨。于是,郁氏就凭借自己已有的感受和体验,借日本唯美主义文学中的某些艺术技巧和方法抒发连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种种苦闷(包括性的苦闷),借唯美的理念来宣泄内心的痛苦和惆怅,并以此启蒙大众。 综上所述,郁氏《过去》这篇小说借鉴了谷崎文学嗜虐与被虐以及恋物癖等的写作方式,舍弃了谷崎氏对唯美的偏执和狂热,这是两国文化之间的不同产生的差异,并符合当时社会现状的。也就是说,《过去》在借鉴吸收了谷崎氏唯美主义写作方式的同时,超越了其病态描写的主基调,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色。在《过去》中,在嗜虐等情节方面也出现了理智倾向,爱欲得到了节制和升华,为后一阶段的风格转化开辟了道路。 注释: i郁达夫著.《郁达夫全集》(上),人民文艺出版社,2004.本篇最初发表于1927年2月1日的《创造月刊》第1卷第6期。 ii张隆溪译.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A].比较文学译文集[C].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2. iii方长安.选择·接受·转化[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82 iv[美]约瑟夫.T,肖著.文化借鉴与比较文学研究[A].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19.——转引自《比较文学概论》第三版,顾问乐黛云,主编杨乃乔,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78页。 v方长安.选择·接受·转化[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91. vi郁达夫.艺术与国家[J].创造周刊,1923年6月23日,第7号,收入吴宏聪等编《创造社资料》(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57. vii以上《过去》中的引文均出自《郁达夫全集》(上),郁达夫著,人民文艺出版社,2004. viii《比较文学概论》第三版,顾问乐黛云,主编杨乃乔,北京大学出版社. ix[马来西亚]温梓川著,钦鸿编.郁达夫别传[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23. 【参考文献】 [1]郁达夫.郁达夫全集(上)[M].人民文艺出版社,2004.本篇最初发表于1927年2月1日的《创造月刊》第1卷第6期 [2]杨乃乔,乐黛云.比较文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美]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A].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C],张隆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