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平等观与特殊债权的优先清偿(2)

时间:2013-08-31 11:10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王枫 点击:
二、平等--民法原则抑或宪法原则 正如前文所论述的,平等在私法领域中的运用只是平等的诸多类型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我国认为民法基本原则是平等原则,《民法通则》第三条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与我国

  二、平等--民法原则抑或宪法原则

  正如前文所论述的,平等在私法领域中的运用只是平等的诸多类型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我国认为民法基本原则是平等原则,《民法通则》第三条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与我国有类似规定的国家包括俄罗斯、土库曼斯坦、蒙古、越南、立陶宛等国家[7]100。目前,民商事立法较为先进的国家或地区的民法典情况却并非如此。法国民法典没有关于"平等"的直接规定,有学者[10]认为《法国民法典》第8条"所有法国人均享有民事权利"系对平等的表述。但这一说法稍显牵强,法国民法中仅仅是承认法国人普遍享有民事权利,对法国人享有的民事权利是否平等并无任何倾向性表述,并且一个国家的民事法律在条文上仅规定本国人享有权利,而未将权利主体直接规定为包括外国人在内的一般性的民事主体,本身也谈不上平等。《瑞士民法典》的引言部分也没有平等的规定,只对诚实信用、善意及裁判进行释义,而在"人法"编的"自然人"一章第11条规定:在法律范围内,人人都有平等的权利能力及义务能力[12]。瑞士民法中的平等仅仅是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权利能力和义务能力的修饰语,权利能力与义务能力只是作为人的起点,而权利能力和义务能力与民事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还有十分遥远的距离,起点的平等并不表示在未来的行为过程中完全平等[11]。《日本民法典》则在总则的第1条"基本原则"之二"解释的基准"中规定:对于本法,应以个人尊严及两性实质的平等为主旨解释之。这一规定虽然被置于基本原则之下,但仅是作为民法解释的基本原则看待,且所谓的平等也仅指向人格平等及男女平等,而非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权利义务平等[13]。此外,如德国民法典、澳门地区民法典、台湾地区民法典等大陆法系的民法中则完全没有基本原则的规定,也就谈不上将平等作为法定基本原则。

  通观那些未将平等载入民法的国家,其宪法对平等的规定却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德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男女享有平等的权利"、"任何人都不得因为性别、门第、种族、语言、籍贯和血统、信仰或宗教或政治观点而受歧视或优待"。意大利宪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全体公民,不问其性别、种族、语言、宗教、政治信仰、个人地位及社会地位如何,均有同等的社会身份,并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法国宪法附录一《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第一条规定: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示出社会上的差别。埃及宪法第八条规定:国家保障全体公民的机会平等[7]101102。这些国家大都将平等原则视为是宪法原则,而非民法原则。有学者[7]106指出,之所以平等原则会有这样的差异,是因为社会主义民法强制的是总则平等和宏观平等,非社会主义国家规定的是分则平等和微观平等。

  三、民法平等与特殊债权优先清偿

  (一)平等在我国民法中的内涵

  我国《民法通则》中所述的平等的实质内涵究竟为何,学者们的理解不尽相同。梁慧星教授[11]认为,民法的平等原则是指民事活动中一切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梁先生的这一理解,本质是把平等与意志自治相等同。赵中孚教授[12]则认为,民法所强调的身份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平等性,是指基础范畴的实际平等,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民法必须保障划分的标准符合平等的要求;同时需保证法律规则适用一视同仁,即凡为法律视为相同的主体,都应当以法律确定的相同方式,依据相同的程序得到相同或相似的对待。由此可见,赵教授所认为的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是有差别的平等,是在对主体划分基础上的平等。徐国栋教授[7]119对民法中的平等原则的理解是:它并不是指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自然平等,而是法律要通过自己的干预令当事人之间平等。王轶教授[13]则把平等区分为强式意义上的平等和弱式意义上的平等,强式意义上的平等将人视为"同样的人",每个参与分配的人都可以获得完全均等的利益分配,也承担相同的义务,因此要尽量避免对人群加以分类。弱势意义上的平等则要将人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利益和义务分配,同一类人获得同等的分配。他指出,近代民法采用的是强式意义上的平等,现代民法则在强式意义的平等的基础上,兼顾弱式意义上的平等。他认为中国民法中的平等原则即是现代民法上的平等。虽然学者们对我国民法上的平等原则的内容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理解,但至少有一个共同点,即我国民法上所称的平等是有差别的平等,是建立在对主体划分基础上的实质平等。

  笔者认为,"平等"依其来源可以理解为无差异或是相同。但在民法中能实现绝对无差异的仅有人格,或说是民事权利能力,而不是主体所享有的权利或承担的义务。因为民事主体要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需要依靠的并不仅是权利能力,更重要是民事行为。即使在理论上法律赋予民事主体的行为能力能够同等地赋予符合条件的人,也无法保障行为效果的完全一致,由于受到自然禀赋、财富、个人努力、社会地位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甚至失权的发生,人们的行为所产生的效果客观上也会产生差异。我们无法因为对平等的理想崇拜,而无视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不平等。因此,民法上所称的平等并不是人们行为效果的绝对无差异,而是在确认一切民事主体具备同等人格的前提下,为一切民事主体享有法律所赋予的权利、承担法定义务提供相同的机会和基本条件,并基于主体的差异性对主体进行分类,通过积极的作为(包括立法和执法),平衡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减少不合理的差异。也就是说,民法应以弱势意义的平等为主,兼顾强势意义上的平等。

  (二) 债的平等性辨析

  债的平等性作为被债权优先清偿树立起来的标靶,我们需要辨明其真义,债的平等究竟是对债权而言抑或对债权人而言,这里所称的平等是强势意义上的平等抑或弱势意义上的平等。

  我们从平等观的起源可知,平等最初的理论依据是人都具有理性。而后发展起来的平等观则是在一个阶级或阶层对另一个阶级或阶层的斗争中形成的,要求各阶级或阶层之间享有同等的权利,而民法上的平等则属于"不得歧视的命令"。这些都反馈给我们一个信息,平等指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基于其物理性质或所凝结的价值的差异而必然存在差异,它们之间只有价值的差异,或其对主体的意义的差异,而不存在平等关系的问题。平等是一个针对主体的理念,并且也只有在面对主体的情况下才有意义。

  假设我们将债的平等性理解为强势意义上的平等。那么,从债的发生原因来看,合同之债、侵权之债、不当得利之债和无因管理之债,都无可避免地产生债权人之间的差异。相较于侵权之债,其他三类债的发生,债权人都有更高的主动性,例如在合同之债中,债权人甚至有议价的能力,对风险的预见性和应对能力更强。仅在侵权之债的发生中,债权人处于被动状况。这就决定了债权不可能是绝对无差异的,强势意义的平等从债的发生角度是不存在的。而从债权的内容来看,债权是对财产权利或人身权利的请求权。人身权利不参与债务人的财产分配,而财产权利是一种对物质的主张,既然物质本身不存在平等与否的问题,那么以物质利益为内容的债权亦不存在平等问题。从对债权的认定来看,债权人获得清偿以其债权获得司法确认为前提。司法机关或仲裁机构对债权的认定不存在对债权本身地位高低的判断。即使是对享有物权担保的债权,司法机关也是基于物权效力而作出优先受偿的判定,并非对个别债权高人一等的认定。故对债权的认定,不存在平等与否的问题。从债权的性质来看,债权是一种请求权,是权利的一种,权利是民事主体享有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资格,债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请求相对人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资格,这一请求的资格是任何民事主体都享有的,在民事主体间是无差异的。

  然而,学者们对债的平等性的认识显然不限于债权人享有同等的请求权,而是更强调债权人享有相同的受偿机会。但假若没有破产程序或债务人财产分配程序的存在,债权人实现债权的机会亦不可能是绝对相同的。首先,享有物权担保的债权人相较其他债权人已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甚至可能减少其他债权人的受偿机会;其次,债权人主张债权的时间决定了债权受偿机会的差异;其三,债权人选择权利主张的方式亦使债权人的受偿机会发生差异。因此,在债权受偿机会上并不存在绝对的无差异,将债的平等性理解为债权受偿机会的绝对平等亦没有任何意义。由此可见,强势意义上的债的平等性只在权利主张的机会上具有实际意义。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