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坚持以人为本 遵循新闻规律(2)

时间:2013-08-28 10:30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黄婧静 点击:
伴随着数字技术和移动通讯等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低门槛的新媒体的出现,使公众能够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和便捷地表达意见,媒体争夺受众的竞争更趋激烈。以关注本土化市民生活形态为主体内容的电视民

  伴随着数字技术和移动通讯等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低门槛的新媒体的出现,使公众能够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和便捷地表达意见,媒体争夺受众的竞争更趋激烈。以关注本土化市民生活形态为主体内容的电视民生新闻热潮在全国各地开始出现。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作用与挑战

  民生新闻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民生新闻拥有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以及服务意识等特点。民生新闻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升公众的公民意识和媒体良性发展。

  民生新闻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构建全体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就需要调动全社会各个阶层的力量来共同建设。而当今中国又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不仅公众的价值多元,而且利益和诉求也多元呈现,因而,需要媒体更好地发挥社会沟通作用。新闻传媒作为通过提供信息服务和舆论引导而实现社会沟通的公共平台,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其中民生新闻由于其独特的定位和视角,在引导意见流通、拉近百姓与政府之间的距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民生新闻有助于提升公众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在民主政体的国家中对自己与其他社会成员在政治上享有法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地位的明确认识。它强调的是公民的一种主体意识或政治角色意识,而非臣民、顺民和子民意识。民生新闻呈现公众的生存状态、关注其生存空间,平民视角的报道角度,给公众提供了知情、表达、参与的平台,生成、强化了公众总体的公民意识,间接提升了社会公众的公民意识,激发了公众总体的参政议政的热情,营造了民主的舆论环境。

  民生新闻是媒体竞争的产物。媒体把自己传播资源同公众的需求结合,通过关注与公众息息相关的各种大事、难事和趣事,包括遇到的一些个人难以解决的困难问题,刺激了人们的好奇心、新鲜感、知晓欲以及表现欲,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欲和表现欲,从而拥有较高的收视率。由于在公众中有较高的收视率,也获得高的广告回报率,因而,民生新闻是有利于媒体发展的。

  电视民生新闻其实最早发端于江苏《南京零距离》,迄今已有10多年的发展,在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民生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民生新闻由于其内容和公众息息相关而为公众和社会关注,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收视率和广告回报率高,成为电视乃至其他媒体争相发展的对象,报纸、广播和电视都有相应的民生栏目。这些民生栏目都对电视民生新闻细分市场进行蚕食。随着新闻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受众公民意识日益增长和文化素质日益提高,民生新闻已成为其他栏目争夺市场的题材。而其他民生栏目较之民生新闻栏目更具有内容的趣味性、形式的活泼性以及场面的戏剧性,再加上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媒体在民生新闻经营上成本的相对低廉,使他们可以不顾成本地竞相发展民生栏目,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新闻资源竞争激烈。

  民生新闻内容庸俗化。纵观各地电视台近几年的民生新闻,内容肤浅、新闻价值不高的报道充斥其中。一些媒体的电视民生新闻,把镜头大量定格在公众生活中的小事、奇事、丑事、怪事的原始记录上,导致报道中充斥大量"原生态"的过程、"原生态"的同期声,以追求所谓的客观事实。遇到重大事件、特别的案件等题材,将事件媚俗化、低俗化,过度渲染造势,以求吸引观众的注意,以此追求收视率和卖点,这种做法显然是违背基本的社会公德和新闻职业道德的。它们既是对新闻真实性和新闻价值的背离,又是对事件的参与者或受害者缺乏人文关怀,片面追求形式的轰动而忽视对新闻本质和新闻价值的追求。

  新媒体对电视民生新闻市场冲击大。随着互联网、手机等通讯技术的发展,包括网络、手机、车载电视、楼宇电视等一系列新媒介形式在公众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近年来,这些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越来越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网络等新兴媒体广受年轻人的喜爱。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使得电视这个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传统的强势地位被从根本上动摇。

  三、电视强化民生新闻的思考

  民生新闻对公众有较高的吸引力,电视时政新闻要加重民生新闻的质量和数量。而民生与国计往往存在不可分割关系,关乎国计民生的政策都最终与民生有关。公众的切身利益以及他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是电视民生新闻关注的重点。这些问题大多数同政府服务体系、法律服务体系以及社会服务体系的不完善相关,因此,民生新闻较其他时政类新闻不仅更贴近公众生活,更受政府、社会、公众关注,而且更能够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对相关问题发挥出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从央视改版民生新闻的作用和面临的挑战来看,要从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和遵循新闻规律两个方面着手强化电视民生新闻报道。

  1.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而和谐社会的形成,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和工具,关注社会公平、正义,以公众的生存环境和状态作为新闻的来源和视角,注重考虑公众的接受心理,尊重公众的审美情趣,通过提供信息服务和舆论引导,直接而且广泛地影响着公众的思想和社会活动,在和谐社会的建构中有着重大的责任。

  电视新闻已经成为影响政府决策、社会舆论和公众情绪的最重要的媒体之一,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有着重要的责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强化民生新闻,不仅要保障为公民的知情、表达、参与提供最大的空间,更要注意以公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树立和推崇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大力弘扬民主法制的理念,充分传播公平正义和诚信友爱、维护安定有序观念,积极展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目标,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提供发展方向和精神动力。

  2.遵循新闻规律。

  新闻是世界变动的反映。世界时刻处于变动之中。新闻能够从诸多变动的信息中被传播,是因为它不仅具有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要素,而且符合新闻规律要求。央视改版正是遵循新闻规律的体现。因而,强化民生新闻要遵循新闻规律,加强民生新闻的内容选择以及民生新闻的报道形式。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