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的声环境中,对于动物声(鸟鸣声、狗叫声、猫叫声、虫鸣声、蝉鸣声)、植物声(树叶声,风吹草声、落叶声)、水声(喷泉声、瀑布声、溪流声)、自然现象声(风声、雨声、雷声),隔声“屏障”的应用就有了新的特点——物尽其用。在听觉皮层调频声音方向选择性形成的机制研究中,大脑的听觉信息传递通路包括初级听觉皮层在内的一些功能核团的神经细胞表现出对声音频率变化(调频)方向的强选择性。这与视觉中枢中视觉神经细胞对物体移动方向的偏好性相类似。人们一直在探索一些特殊的神经机制促使大脑感觉细胞表征这些外界信息的方向特征,进而来高效地编码和处理外界感觉信息。根据这种理论的信息反馈,在《神经科学杂志》上,博士研究生叶昌泉对大鼠初级听皮层在体膜片钳电生理研究揭示了初级听皮层的调频方向会选择性地建立多重突触机制。其中包括:声音激活的兴奋性突触所输入的时间具有延迟效应,效应在声音频率象限上有规律地变化;兴奋性和抑制性输入的感受也在声音频段上有差异性地分布,即不同频段声音差异性地激活抑制性和兴奋性输入[5]。这项研究直接验证了存在已久的感觉神经元方向性特征建立的通用突触机制模型,也为了解大脑感觉处理信息的工作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由此说明,人感知外界环境声效具有选择性,当环境中出现了趋向有利于人身心健康的声效时,就容易激活人对这种声音的兴奋性,获取与感知这种声效所反馈的信息,从而抑制对其它声音的选取与感知。我们知道大自然的声音是多姿百变的,人类获知自然声常常能感到抒怀自娱。利用自然界的声音,通过运用园林要素等媒介工具,在环境中加入或适当放大相关声音的环境效应,就能从推广意义上更好地发挥隔声“屏障”的效力,在“无形”中实现隔声效果。例如加入人工水景,如山水瀑布(图4)、喷泉、带有壁泉的格栅墙壁等,人工引入水声音效后,轻风吹拂的声音和潺潺的流水声交织在一起,使人产生悦耳的听觉感受,从而自然地引导人的听觉感知,阻隔人对其他声效信息的感知与获取。西雅图市中心先锋历史广场上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瀑布。水流激荡在高低错落的石头上,以此减弱人们对城市其他声音的信息感知,五角场下沉广场位于五条道路的交叉处,广场利用喷泉环绕,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上方嘈杂的交通声。相同的原理,在环境中模拟雀鸟虫鸣的自然声效或营造丰富的植物林带也是营造声音屏障的一种方式与途径。如颐和园逐级跌落的流泉“玉琴峡”附近便栽植大片竹丛,风动竹簧,其声如碎玉,通过植物自身造声和多层次植物隔声达到隔声“屏障”的效用。推而广之,可以通过变换园林要素的多种特质,如色彩、质感、纹理、形式,来丰富与改变“屏障”的式样,从而使“屏障”更好融入空间的景观环境,发挥效力。
4隔声“屏障”的优化运用与思考
从上述原理得知,隔声“屏障”有多种处理的手段与方式,可以利用人们的潜在意识引导人有选择性地提取与感知听觉信息,利用这种特点,隔声“屏障”应用还可以延伸出另外一些新的手段与方式:
借声:可借鉴中国古典园林,将风声、橹声、渔唱作为新的景观音融入不同的景观环境中,通过加大这些富有韵味的特征声音,引导听觉转移。
地形与自然景物的综合运用:通过结合下沉等不同类型的地形与各种自然声,对各种声音进行综合考虑与运用,达到立体化隔音、美化声景观的效果。如法国拉维莱特公园的“竹园”设置在原地面以下5m处,既为竹子生长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同时又能利用地形大大削弱外界环境的喧闹声对园内空间的影响(图5)。
5结语
隔声“屏障”的推广应用须更进一步地考虑科学的声学设计、结构设计和景观设计。未来发展与提升将是一种必然。现今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结合园林景观设计理念进行提升,隔声“屏障”的发展一定会有更良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韩运强.噪声治理工程—声屏障设计[J].城市交通工程,2003(4):12-13.
[2]吴硕贤.建筑声学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60-78.
[3]刘滨谊,陈丹.论声景类型及其规划设计手法[J].风景园林.2009(1):96-99.
[4](美)梅尔著.王晓俊,钱筠译.玛莎·施瓦茨:超越平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叶昌泉.听觉皮层的调频声音方向选择性的突触机制[J].TheJournalofNeuroscience.2010,30(5):1861-1868.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