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制度语境下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的新视角

时间:2013-08-26 17:51来源:未知 作者:童敏 点击:
在政府的推动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已成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有力举措,作为中国城市化发展中的关键人群——农民工也成为社会工作者开拓服务的重要服务人群。如何在体制框架内针对农民工群体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并取得最佳的效果,如何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决策之后,2010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六类人才队伍之一。[1]2011年11月,中央组织部等18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把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视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2]为了开发专业社会工作岗位,2008年民政部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了《民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2009年又发布了《关于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通知》;与此同时,民政部自2007年以来在全国160多个城区和260多个机构进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3]显然,在政府的推动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已从体制外迈向体制内,进入体制内生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成为政府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社会关注的重要人群——农民工进入了社会工作者的视野,成为体制内开拓社会工作的重要服务人群。[4]其中,有的社会工作者关注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56],有的研究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78],有的分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9],有的注重农民工社会支持关系的改善[1012],有的强调农民工的赋权[13-14]。不管社会工作者是否意识到,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下,他们必须回答实务中两个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一是如何在体制框架内,针对农民工群体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并取得最佳的效果;二是如何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开展过程中确定社会工作自身的专业位置和发展方向。从文献回顾中可以发现,目前社会工作者在回应这两个基本问题时,都采取了传统的的社会工作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专业方法,并且针对农民工面临的具体问题开展服务。[15]显然,这种针对具体服务人群和具体问题开展的直接服务——静态直接服务,是把服务人群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而开展的服务,虽然强调服务的专业性,但缺乏服务的基础,也缺乏服务的延伸,与目前体制内开拓服务的要求不相吻合。因此,本文就社会管理体制下社会工作者如何转变传统的服务方法和策略进行研究,从而找到在体制内开拓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以便更好地回答实务中的两个基本问题,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开拓与制度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顺利推进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
  二、一个个案
  晋江市拥有众多的以农民工为主要劳动力的民营企业,它作为全国第二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选择了某民营企业作为试点,与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合作,开始尝试民营企业中的社会工作,服务民营企业中的农民工。该民营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下。
  该企业系外商独资企业,创建于1982年,占地面积近250亩,有标准厂房约80000平方米,是福建省乃至全国最具规模的EVA发泡专业生产厂商之一。该企业分A、B、C三个厂区,A、B厂区主要生产运动鞋和运动服,C厂区主要负责生产塑胶。由于C厂区是新建的厂区,设施和服务都比不上A、B厂区。因此,在企业领导的安排下,某高校的社会工作者(后来成为该企业的员工)开始走进C厂区进行需求评估,发现C厂区员工有四百多人,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主要来自贵州、江西、安徽等偏远的农村,以30岁至50岁的、有家庭的员工居多。有家庭的员工大多将孩子带在身边,所以C厂区有一群随父母来到晋江的流动儿童。社会工作者通过调查了解到,C厂区员工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两点。(1)员工子女的教育。由于员工工作时间较长,无暇照顾孩子,特别是在周末和假期,学校放假了,员工只能将孩子带到车间,不仅妨碍了生产,而且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2)员工的业余生活。由于C厂区建成不久,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都不理想,没有任何体育娱乐设施,年轻员工通常抱着短期打工的想法,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针对该企业C厂区员工的需求特点,社会工作者规划和组织了一系列的社会工作服务,希望能够在该民营企业中开拓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规划和组织中,社会工作者始终面临一个挑战:如何让社会工作真正走进民营企业的体制内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民营企业的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已开展3年,最终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服务的范围和定位,该民营企业的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轨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
  社会工作者首先将服务人群锁定在周末和假期无人照看的员工子女上,在厂区设立了图书角,在周末开放,解决员工子女周末无处去并且影响企业正常工作秩序的难题。依托图书角,社会工作者组织了学习补习班、各种兴趣学习小组以及不同类型的学习比赛,并且挖掘和培养企业员工作为这些活动的志愿者。这是第一阶段的社会工作,被企业视为一项针对员工子女教育的福利。接着,社会工作者扩大图书借阅的范围,允许员工借阅图书,从中发现各种类型的员工积极分子,并且通过他们组织企业各种类型的娱乐活动,丰富员工的生活,如羽毛球比赛、象棋比赛、元旦亲子活动等。这是第二阶段的社会工作,被企业作为丰富员工生活的一项工作。社会工作者并没有将该企业的农民工社会工作停留在此,而是进一步推动社会工作走入企业的核心。社会工作者找到企业中具有医疗知识的志愿者,联系社会医疗志愿者,共同帮助企业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她们还组织车间员工的技能比赛。此外,社会工作者在企业建立了志愿者协会,定期表彰和宣传企业的志愿者。此时,社会工作者对民营企业农民工社会工作有了清晰的定位:借助社会资源,通过志愿服务,建立员工的互助网络,加强企业的认同和归属。
  显然,社会工作者在该民营企业开展的农民工社会工作是一个逐渐推进、逐渐明朗的过程。不仅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范围和方法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变化,而且对社会工作的定位也是不断改变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三、个案分析
  在制度内开展社会工作,就像案例中的社会工作者一样,首先需要解决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专业服务的基础。它是单纯的服务对象,还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社会支持关系的服务对象?显然,无论服务对象,还是服务的其他受益方(如企业等),都希望社会工作的活动能够和企业的环境和制度要求结合起来。但是他们与社会工作者的信任关系并没有建立起来,特别是在目前开拓阶段,社会工作的社会知晓度比较低。因此,社会工作者在第一阶段只能根据自己所擅长的选择周末和假期无人照看的员工子女作为服务对象。不过,社会工作者是把这些孩子的需求放在与工厂的父母以及其他员工相互交流中来看待的。这样,在解决这些员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时,就会受到孩子的父母亲、员工以及企业的支持。实际上,社会工作者建立的图书角,是孩子周末看书、学习的地方;是父母管理孩子学习、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地方;是员工发挥自己特长和余热的地方;是企业防范企业出现意外事故的地方。
  一旦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活动开展了,社会工作者就会面临另一个难题:专业服务的延伸。它是服务对象问题的解决,还是由服务对象问题的解决过程带动相关人群社会支持关系的改善?如果仅仅把社会工作锁定在服务对象的问题解决上,就会让该民营企业农民工社会工作停留在员工子女教育的一项福利上。实际上,在制度内开展服务,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需要社会工作者解决的问题很多,而且往往涉及几个服务人群。因此,怎样从一个服务人群的问题解决延伸到另一个服务人群的问题解决,成了社会工作者在制度内开拓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关键。这里,就有一个观察视角转变的问题。把服务对象问题的解决过程放回到他(她)的社会支持网络中,随着问题的解决,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关系也在改善。这样,自然而然就能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选择下一个服务人群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延伸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就像上面案例中提到的,社会工作者建立了图书角的系列服务之后,就将关注的人群转向了员工中的积极分子,活动的内容也同时延伸到企业员工的业余生活。到了该企业农民工社会工作开展的第三阶段,开始探索员工志愿者服务机制的建设。
  因此,在制度内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改变观察视角:从静态直接服务转变成动态关系服务,即从直接针对服务对象问题解决转变成在服务人群社会支持关系之上通过问题解决带动社会支持关系的改善。在动态关系视角下,社会工作者开展的专业服务才能逐渐克服制度的障碍,从边缘走到核心,并且逐步确立自己的专业位置和发展方向。
  四、一项重要技术:社会工作项目
  对专业服务基础和专业服务延伸的考察,是社会工作者在体制内开拓社会工作的关键。从技术层面而言,就是怎样将社会工作者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开展的不同活动连接起来,以取得最佳的服务效果。这种将几项不同服务活动连接起来统筹安排的技术就是项目。如果从静态直接服务角度出发安排项目,社会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是每项服务活动本身,考察每项服务活动是否按照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要求开展,个案参照个案工作的要求,小组参照小组工作的要求,社区参照社区工作的要求;然后,再将这些服务活动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排列在一起组成项目。显然,这样安排项目,是针对单个服务活动的,假设每项成功活动加在一起就是成功的项目,它实际上是单个服务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简单相加,缺乏对活动与活动之间关联的把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项目。就以上述的民营企业农民工社会工作为例,如果将三个阶段的服务活动(员工子女教育、员工生活丰富和员工互助网络建立)分割开来,各自为政,不仅服务活动很难推展开来,而且也无法取得整合的效果。这种视角的社会工作项目如果用图来表示,就会显现图1的模式。
  图1静态直接服务的社会工作项目实际上,社会工作者组织的每项服务活动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只占服务对象日常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项目安排仅仅考察每项服务活动本身,它的效果就非常受限制,因为参加服务之后,服务对象又会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等到第二次服务活动开始时,服务对象差不多又回到原来的起点上。这样,虽然每项服务活动都很成功,但并没有和服务对象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服务重复明显,服务效果也不是最佳的。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