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从教学管理角度谈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时间:2013-08-26 13:41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尹国琳 点击:
本文立足于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践基础,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新时期大学生应具备的心理健康素质,探索提升大学生心里健康素质的有效途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方针逐步转变,倡导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新思路,素质教育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指导性思想。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计划于2013年3月首次在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会议上作为教育计划提出,此前,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党的“十八大”将教育的根本任务定位在“立德树人”,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如何使高校人才培养的素质得以提升,如何使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局势以及网络媒体等新事物广泛应用带来的各种冲击,成为教育管理者的新挑战。
  一、心理健康素质的含义及结构
  1、心理健康素质概念界定
  心理健康素质是基于对传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个本土化的概念,从内涵上遵从“素质-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的逻辑顺序。
  人的素质包括四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从逻辑上看,心理健康素质这一概念首先具备素质概念的特征,同时心理健康素质是与人的心理健康相关的心理素质,可见,心理素质包括心理健康素质。心理素质就个体而言存在两种情况,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消极、不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有效的保证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同时是人们保持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基础。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的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素质是对应身体健康素质提出的,心理健康不仅有外在的状态表现,而且有其内在的稳定品质。简言之,心理健康是人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人们之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反应了其心理健康素质水平高低的差异。
  结合对素质、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三个概念的理解,对心理健康素质提出以下定义:心理健康素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含教育)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心理和行为,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2、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模型
  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调查研究》一文中(沈德立,2004),就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拟定了一个基本结构模型,主要从7个方面概括了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自我素质,人际素质,个性素质、认知风格、归隐风格,应对风格,动力系统。
  本文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为研究基础,根据我国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的特点,提出下面的结构图,并以此结构图为依托,从教学管理角度谈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