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浅谈“物哀”和“物感”中日文学审美理念的对比

时间:2013-08-23 13:37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陈龙 点击:
“物哀”是日本传统审美意识中的一个重要观念,“物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物哀”观表明日本审美观念与直观感受、感性认识相关联,重视人的感情态度,是自然和人生的各种情态触发、引生的优美、纤细、哀愁的情感表现。“物感”观表明中国
  0前言
  “物哀”作为日本民族传统的审美追求,作为一个美的范畴,在日本文化历史上有着久远的历史。从古代起,“哀”(感叹、感动)就是日本人表达情感(特别是爱怜、哀伤、悲悯、赞颂等情感)的重要方式,并且深深地渗透到并参与了日本文学的形成。其内容也随着历史的推移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物哀”这样一种特殊的日本艺术美的形态。“物感”在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中是指审美创造的主体对客观现实的感受,“物”感于“心”,“物”感而“情”动。
  1“物哀”的特点
  “物哀”一词最早是由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家本居宣长在评论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时提出的。其主要特点是:(1)“哀”本来指所见所闻触动心思而发出的感叹之声。“物”就是谈到的事物,物语中讲到的事物,生活中见到的事物。(2)“物哀”之情具有多样性,“哀”不仅限于悲哀之情,高兴、欢畅和感到有趣的时候,都会发出“哀”之感叹。但是高兴、有趣之情往往不容易打动人,悲愁、忧郁、恋慕等情容易使人心动。(3)“物哀”更主要是指“真情”,即对自然及人生世相的深切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是以对生命、生活的变化无常和对人生的短暂易逝的悲哀情绪为基调、为核心的,悲哀是人生种种情感中原初的最真切的情感之一。(4)“物哀”是多情善感之人在恋情活动中触物(人或事)有感而表现出悲哀、忧愁之情,并且从《源氏物语》中也可以看到,这种物哀之悲,总是寻求在佛事活动和佛教来世观念中得到解脱。另外“物哀”也具有一种外物触发的感动,有着触物动情、感物兴叹的瞬时性特点。
  2“物感”的特点
  (1)“物感”说的哲学依据是“道”论和“天人合一”。“物感”说建立在一种宇宙生成论的基础上,认为万物情态得之“道”,文学表现是亲近于“道”。道、物、情在“物感”活动中融为一体,审美感动在“天人合一”中才达到至高境界。(2)“物感”中的“物”,可以是外在的客观事物,也可以是内在的主观意识即想象中的事物的表象。内在的“意象”可以在艺术创作中促使创作主体内心情感和想象活动的深化,所以“物”不仅仅是外在的景物,还包含内在的心象内镜。心与物相互激荡,方能物来情往,情往物合。(3)“物感”中的“情”的成分多是表达主体的情,这种情不只是被外在物象激发起来的情,而往往是出于主体的道德、学问、礼义修养的志意、情志。(4)“物感”中的情感表现是多样的,不同的季节、景色会触发出多种的情思;不同的社会境遇和历史境况,更会产生不同的心态。(5)“物感”中作为客体的“物”和作为主体的“心”是相互激荡的对应关系,不仅“情以物迁”,同时还“物以情迁”。
  3物感”和“物哀”的比较分析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