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愿望,全国各民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正团结一致地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但是,近年来,投入大量的教育成本培养出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此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社会的安稳、教育事业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本文从宏观就业环境因素、高校教育体制、大学生就业观念及其就业竞争力等几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措施,旨在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困局建言献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据联合国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失业青年人数高达2.9亿,占世界青年总数的25%,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多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1]。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总人数高达699万人,比上年增长19万。699万,这个数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最高值。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减少、高校扩招等多重因素影响,据统计,截止2013年4月,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大学毕业生签约率均不足3成,比往年同期都低,2013年极有可能成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史上最难就业年”[2]。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我国人民就业问题,尤其将大学生就业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分析当前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得出解决困境的对策,探讨这个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实现大学生“中国梦”的课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当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宏观环境不利好,相关就业制度不完善 (1)经济增速放慢,产业结构落后,就业市场萎缩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没散去,欧债危机仍然让全球经济毫无生气,自从加入WTO,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紧密联系,经济大环境的不景气,中国这个世界经济“发动机”的GDP年增长率不再有“10%”的奇迹,我国经济增速放慢,对外出口的企业订单锐减,国内的许多基建项目停建缓建,投资规模被控制,企业经营环境恶化,不得不精简人员,导致我国目前就业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比去年减少,与此同时,我国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增幅较大,就业市场人力资源供求失衡,就业难的困局因此产生。此外,我国产业结构的落后也是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的根源之一。作为“世界工厂”,我国经济一直靠低端的制造业支撑,而低端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的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工,而非学历较高的大学生群体。这样,一方面大学生找工作难,另外一方面,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工厂又疾呼“招工难”。 (2)资源配置不均衡,户籍制度等就业壁垒仍存在 因为历史、地理环境、政策等原因,我国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弊端,具体表现为东西部经济发达程度不一致,资源多积聚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国企、机关单位、事业单位的福利待遇比非公单位优越等,大学毕业生争破头都要涌去大城市和公有制单位,就业竞争更加激烈。除此之外,我国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人才的正常流动[3],“萝卜坑”招考、用人单位不科学的招聘标准等一些列“拦路虎”都把大学生挡在就业大门之外。 2、高校教育“产品”与市场需求不一致,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质量不高 (1)高校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急需改革
大学毕业生作为高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产品”,“产品”合不合格要经过就业市场检验才能下定论。纵观现状,目前高校教育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有的高校一味追求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达到专业齐全,能够招更多的学生,就“遍地开花”地开设各种专业,专业同质化严重[4],完全不顾市场需求如何,没有深刻考虑各专业的未来就业前景。第二,高校教学内容滞后。现代社会信息万变,行业资讯日新月异,坐在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手捧过时的教科书,有时授课的老师也“两耳不闻窗外事”,没有根据新形势给学生讲解行业的新动向,导致学生学无所用,浪费精力和时间。第三,教学模式单一。国家教育部门倡议多年的素质教育口号已深入民心,但实际上落实并不完全到位,在不少高校仍然沿袭中学教育的“填鸭式教学”和应试教学,有的大学生求学只为分数,“六十分万岁”的心理作祟之下,他们无心向学,敷衍上课,考前挑灯夜背,考完几乎遗忘。待毕业之后,才大呼“书到用时方恨少”。还有,高校教学许多时候仅仅停留在书本,没有结合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