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网小编回答: 如果站在课程的立场理解教学改革,那么教学过程就不仅仅是一个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学习前人经验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建构知识、体验人生所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脚手架的搭建者,引路人。目前的教育改革需要我们站在课程的视角,发掘教学实践的课程论意义。“小论文写作”的课程论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写作课程开发的一种尝试,同时体现了写作教学的过程性与交际性,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学生高度的学习自主性。 写作能力在现代社会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重要素养。在我们的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学会必要的写作能力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要求“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但是,语文课程目标主要是“能力目标”,与“内容目标”不同的是,“能力目标”的达成采取简单的分解策略是不够的,还需要揭示、提炼、选择、开发诸如以上陈述的写作标准,就是典型的能力目标。 目前在我国,写作教学一直备受批评。很多学者指出目前作文界存在的种种问题:文章体式选择不当;缺乏读者意识;无过程指导;缺乏真实情感等。有人指出目前我国只重视“个体内省”取向作文教学,凸显以“自己”为中心的表达,张扬“主观表达”、“真情实感”,过分偏向以真情实感的感性思维模式作为写作生成机制,不利于培养交际性、事务性、面向社会公众的、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理性写作表达能力。 王荣生教授认为: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中流行的文章体式,是应试性的“小文人语篇”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小文人语篇”的“作文能力”,与我们意欲培养的适合于社会应用的写作能力,有着严重的冲突。我们有理由推断:我国作文教学的种种难题,很可能是由于文章体式的选择不当而造成的。 “文学性的散文”及其不可教性,让中小学写作课程的重建迫在眉睫。对于如何改善目前的状况,改变学生作文“虚情假感”等现象,有学者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放眼“文学性的散文”之外,去了解别的国家在写作教学中主导的文章体式。我们立足于改善目前的写作教学现状,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着眼于非“小文人语篇”的写作指导。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学习:通过写作”的口号,强调学习即研究,学习的过程就是研究、发现、写作的过程。而在德国,中学的写作教学有很强的学术性的写作训练,如“短评”、“书评”、“作品阐释”、“图表的描写和阐释”、“内容提要”、“纪录”、“专题报告”、“报告提纲”、“详细报告稿”、“论辩性议论文”等。现在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非文学性写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王荣生教授认为,在中小学写作课,学生主要学什么呢?应该学特定体式的“写作过程”,使学生形成合适的写作行为。 “小论文写作”,是一种特定体式的实用写作训练,不局限于课堂,不拘泥于现成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小论文本身,是“文学性的散文”之外的一种特定体式,相对于我们的常态写作课堂,“小论文写作”具有很强的可教性。“小论文写作”无疑是对写作课程开发的一种尝试。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