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理主义最强烈的批判来自如下反物理主义的三大知识论论证:内格尔(T.Nagel)的蝙蝠论证(1974)、杰克逊(F.Jackson)的黑白玛丽论证(1982)和查尔莫斯的僵尸论证。这些论证都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思想实验,试图从更深层次明确个体的感受性在物理上的不可还原性,以揭示“解释鸿沟”的认识论意义。假如物理主义是正确的,人们将面临知识上的困境一即使能够掌握全部的物理知识,也无法用物理的方式解释人类独特的意识体验。例如,物理学知识可以使你理解蝙蝠的行为,但不能让你真的像蝙蝠那样有感受经验;一个完全在黑白世界掌握了全部物理学知识的人仍然不能用物理学解释,当她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时当下的切身感受是什么;即使一个具备了与你完全相同的物理条件和你有同样的外部行为的对象,也不能保证它像你一样具有意识和意识的主观体验,它很可能只是一具完全不具有意识的僵尸。正如哲学家列文在1983年就曾指出的,不管人们将来知道多少关于大脑的事实,在概念上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某一种复杂的大脑状态或过程会让人感到某种特定的意识感受性,如痛苦,而不是感到其他的意识感受性,如喜悦等。列文的结论是,即使物理主义在本体论上是正确的,它仍然因为在认识论上的“解释鸿沟”而令人困惑。可以说,在持续至今的这场争论中,物理主义与反物理主义立场都没有足够的证据消除‘解释鸿沟”的困惑,而反物理主义立场多半都承诺了某种二元论。 二、大脑一神经科学挑战哲学“解释鸿沟”说 20世纪晚期,随着认知科学研究的推进“解释鸿沟”虽然仍然在哲学上构成物理主义的一大威胁,但许多神经科学家并不认为它对认知科学构成真正的挑战。神经科学家利用各种新的大脑扫描技术观察和研究大脑内部神经元集群活动,试图通过对大脑内部的神经机制进行“意识的科学研究”却对哲学构成了挑战。 (一)“心脑同一论”与意识研究的NCC进路 20世纪90年代神经科学的各种经验研究默认的一个重要基础假设正是20世纪50年代由斯玛特(J.C.Smart)、普雷斯(U.T.Place)和费格尔(H.Feigl)提出的物理主义的一种典型立场一心脑同一论。心脑同一论者声称:(1)心理状态都是特定的大脑神经状态;(2)心理属性都可还原为大脑神经系统的属性;(3)通过对大脑神经特性和状态的详细描述就可以解释意识现象。 例如,脑科学家克里克(F.Crick)宣称I“你、你的快乐和忧伤、你的记忆和野心、你对自我的认同和自由意志的感觉,实际上不过是一大堆神经元、以及与它们相关联的分子的行为”。人们的意识经验都可由神经元的行为来解释,它们本身不过是神经元系统的涌现认知科学家的主要进路就是致力于寻找意识在大脑中的神经相关物(neuralcorrelatesofconsciousness,被称作NCC进路),于是,情绪、感受性和自我意识这样一些在以往被视为禁忌的课题都成为了今日神经科学研究的主题。这样一来,是否就有望从神经科学进路消除“解释鸿沟”了? 例如,对于为什么物质的神经活动会从客观领域跨跃到性质完全不同的主观的意识领域的问题,某些大脑神经科学家认为,意识本身并非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物质的。意识不过是我们大脑的属性之一。意识是大脑1013个神经元共同工作的产物,大脑通过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神经递质与神经突触的变化而产生神经细胞的活性改变,通过不同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意识和意识体验。例如视觉、痛觉、快乐、悲伤、看见红色的感觉等心理状态和心理体验,不过是由大脑特定脑区内神经细胞的神经递质释放和活性改变而产生的。它们并不是主观的,而与其他“客观的事物”一样客观。 对于视觉经验的感受性,神经科学的解释是,我们“看到红色”是因为大脑皮层内神经细胞对红颜色波长的编码进行了解码。眼睛视网膜内的光感受器细胞、视锥细胞对不同波长的光起反应‘颜色”被编码到这些视锥细胞的电活动中,继而在大脑皮层进行解码,使我们“看到红色”而对于“看到红色”的意识的产生和特定的意识体验是依赖于这些大脑活动的,大脑活动的物理改变必然带来意识体验的改变。虽然心理状态可以被反思内省,也可以用语言表述,但是反思内省和语言的基础,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大脑的活动。 今天,一些神经科学家甚至使用越来越精密的解读大脑意识活动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和脑损伤技术探讨道德和价值的问题,他们相信,像“是否存在自由意志”这样的哲学问题都可以通过实验科学研究获得结论。那么,这些经验研究真的能够证实我们的意识是客观的、完全由物理规律支配的吗?他们所默认的“心、脑同一论”所包含的隐患又是什么?我们将看到,依照另一种分析,这种将意识和意识的体验完全归于大脑内部神经元活动的解释也是一种笛卡尔二元论的新变种。 (二)神经生理学如何解释意识体验的主观性 事实上,神经生理学家里贝特(B.Libet)也承认,神经科学现今还不能解决大脑不同功能的唯一定位问题,而且,对大脑内部神经活动的生理学观察结论更多地还要依赖于处在清醒状态的受试者的第一人称报告。脑科学家虽然获得了许多“惊人的假说”但不得不承认,由于缺少经验的直接确证,有些假说更像是哲学类的论题。事实上,有意识的心智现象既不能被还原到我们对神经细胞活动的知识,也不能由这种知识获得解释。人们可以观察脑,可以看到神经细胞间的联系,看到极其丰富的神经信息不断地涌现,但你不会看到哪怕一丁点的有意识的主观的心智现象。只有通过这些个体的讲述,人们才会对此有所了解。 但是,持续进行40年之久的意识研究,里贝特意识到,要想用实验的方法考察有意识的主观体验如何由脑中神经活动产生,虽然必须承认,主观体验无法直接由外部的客观设备或外部观测所测量,只能被拥有此体验的个体所通达;另一方面也必须承认,只有与大脑中适当的神经活动相关联,有意识的主观体验才会出现。这里的困难在于,有意识的主观体验是以某种方式从脑神经活动的适当系统中涌现出来的现象,但是与物理的涌现现象不同,涌现的主观体验不是这些神经活动的一个可预测的结果。因此,他提出一种颇具启发的“有意识的心智场论”(ConsciousMindasaField,记作CMF),将意识的主观体验看作一种场,它由脑的适当而多样性的神经活动产生,CMF提供神经细胞的物理活动与主观体验的涌现之间的媒介,它在没有神经连接和通道的大脑皮层中提供交流。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