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运用。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及中外文化的差异性不是单靠学习一点英语语法知识或做几道题就能够解决的。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平时一点点的传授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积累、掌握、实践与接受。
一、英汉文化差异的本源
1.地理环境差异
英汉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而形成各具特点的习语。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因而英语中产生了大量的来自航海用语的习语。如:“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to trim one’sails to the wind随机应变”等等。汉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所以汉语中有许多与土地、农业有关的习语,如:“山崩地裂、揠苗助长、顺藤摸瓜”等。
2.风俗习惯差异
民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许多习语就出自民俗。要表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汉语有习语“小菜一碟”,英语有习语a piece of cake。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有“容易(或轻松愉快)的事情”之义,这两个习语反映了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饮食风俗习惯。
3.历史文化差异
中英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古代中国长年战争,形成许多习语。如:“围魏救赵、毛遂自荐、四面楚歌”等,都出自国家间的征战故事。古代的英国,磨坊和铁匠铺是农村的主要手工业生产地,形成许多习语。如:“to go to something at hammer and tongs全力以赴地,call a spade a spade实话实说,to come under the hammer被拍卖”等与此紧密相连。
4.典故和神话故事
大量英汉习语源于典故。如:“东施效颦、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出自寓言故事或神话传说。英语习语如:“the bear and the two travelers患难见人心,the dog and the cook吃一堑,长一智”等出自《伊索寓言》。神话故事以其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丰富了习语,成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对事物认知的差异
汉英民族对同一客观事物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比如:Tom runs as fast as a dog can.这样的句子在中国人的眼中绝对是一种贬义句,但是在英语中却是褒义句。在中国古老的农耕文化中,老黄牛是一种勤劳、善良和忠诚的形象。中国人会这样称赞人:He is as
diligent as a head of cattle.类似的文化差异还有很多。这是英语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