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完善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研究(2)

时间:2016-03-16 10:45来源:www.hexinqk.com 作者:www.hexinqk.com 点击:
三、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根据初步测算,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人才总体规模如能按期弥补供需缺口,将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基本满足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

  三、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根据初步测算,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人才总体规模如能按期弥补供需缺口,将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基本满足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

  (二)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以保持规模、健全结构,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学科互补、突出应用,关注急需、重视前沿,教学创新、强化实践为基本思路,不断提高质量、突出效益。

  1.保持规模、健全结构保持十大重点领域人才培养现有规模的稳定增长,不断健全人才结构和布局。增加或修订相关专业目录,加大高等工程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力度。完善科技创新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术技能人才三类人才自主培养和高端引进体系,确保人才总量和结构层次与中国制造发展相适应。与促进制造业十大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调整和改革学科、专业规模与布局,使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构成结构逐步合理,形成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科研机构与制造企业的共同参与、相互支持的立体化培养结构。(见图7)

  图7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培养结构改革示意图

  2.政府主导、市场调节

  以政府宏观政策指导为主导,同时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不断改善企业投资办学渠道。通过引企人校、引校人企等渠道,以市场方式拓展校企合作,培育十大重点领域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方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以市场机制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允许企业资本参股学校资本,保证企业资本分享办学收益。适度减免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税收,鼓励各地制定符合地方市场的校企合作实施细则,发挥行业协会信息优势和监督协调作用。

  3.学科互补、突出应用

  十大重点领域学科建设兼顾复合型人才培养所需,以突出应用性为导向,推进多学科领域形成合力。设置专业交叉互补的课程群,以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群组织教学,打造宽口径学科结构。课程设置满足制造业需求,学科间不同课程相互支持,实现专业优势互补。鼓励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企业间联合开课。实行跨专业选课,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能力和专业学习方向,在课程组合、学习进度等方面享有选择权和自由度,自主决定每学期的学习量,实现"一人一培养方案"。

  4.关注急需、重视前沿

  十大重点领域发展要紧扣《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急需、前沿人才要求。高校与职业院校相关领域调整,应及时跟进制造业的发展动态,根据急需人才情况动态调整课程及专业结构的设置,密切关注急需人才情况。职业院校要深人调研当地企业的急需人才现状,加强对制造业布局与项目建设情况的了解,专业方向应注重与市场、行业、产业的结合。专业方向适度超前。普通高校要根据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新的专业。对原有专业,要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的知识和技能,对未来数年后可能淘汰的专业要及时停办。

  5.教学创新、强化实践

  创新技术技能教学方式,加强实训、实习环节。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实验课比例,增加探究性实验、仿真实验、虚拟实验和远程控制实验,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和虚拟工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广泛开展实践教学。促进知识与技能结合,理论与实践统一,在思想政治理论、德育、学科课程中要强化实践性教学,加大实习实训的比重,所有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要达到总学时的60%以上。

  四、完善先进制造业

  人才培养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建立多层次多结构人才培养体系

  建议逐步健全多层次多结构的"四元"人才培养布局。与促进制造业十大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调整和改革学科、专业规模与布局,使得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构成结构逐步合理,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科研机构与制造企业的共同参与、相互支持的立体化培养结构。不断完善院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和军工系统参与的多层次多结构制造业人才"四元"培养体系,建成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的更为完整的多层次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推出一流制造业院校"3M10"计划,多途径厚植工科人才培养优势

  建议在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普通高校、骨干高职、示范中职三类院校中,各遴选领航10所试点校,形成"3M10"院校及若干学科专业联盟,打造国家制造业重点领域产学研示范中心。多方协同建立十大重点领域高校工程创新训练中心,让学生在"仿真工厂"训练。通过调整专业及学科目录(增设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新专业)、政策倾斜、加大投人等多途径,重点建设适度扩大工科院校占比,逐步将理工科与文科比例从6:4提高到7:3。

  (三)创设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平台,多主体协同推动特色办学

  建议推进行业院校与直属高校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现学分互认,创设高水平交叉平台。地方院校每年定向送遣2000名左右学生去直属高校学习。参照采取"3+1"、"1+2+1"等灵活培养机制,建立健全主辅修制、双学位、跨院校学习制度。鼓励和支持共建高校建设虚拟教研室、教学团队。双方每年合作遴选500名左右优秀技术人才,到国外进行为期一到两年的学习实践活动。强化与行业、企业相衔接的特色,推动以股份合作和现代化公司为方向的多主体办学模式改革。

  (四)加强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学科群建设,多方向与产业对接更新教育内容

  建议建立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学科群,加强十大重点领域跨学科、交叉方向选修课程建设,依据实际更新课程教材及实验仪器设备、及时评估专业状态等。组建专门队伍及时调研当地企业急需人才现状,注重与市场、行业、产业的结合,多方向更新教育内容。根据企业急需确定专业调整方向,动态调整课程及专业设置。

  (五)扩充先进制造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多学科跨领域培养复合型人才

  建议拓展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3+1"培养模式,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和"项目小组制",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跨学科、跨专业创新训练与生产实践。精选百所"985"或"211"工程院校,参与制造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加强艺术、营销、人文等素养培养,打造"学科交叉+校企联合"的多学科育人平台,提升跨学科、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六)扩充现代学徒制计划,多举措推进培养体系改革

  建议每年从高职和相关企业中培养10000名制造业重点领域的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政府每年出资一亿元作为扶植经费,与企业合作建立现代学徒制试点专门工作机构。完善和推广高职教育"技能+知识"考核方式,逐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在十大重点领域方向的单独招生、对口招生的规模和范围。全面推进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中高职有效衔接,形成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相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增强职教吸引力,出台有力措施,使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比例达到80%左右。保持职教占比,争取达到普职比1:1的目标。

  (七)设立制造业人才海外引进计划,新机制扩充"双师型"教师

  建议国家每年对十大重点领域重点高校、协同中心、创新中心、培训中心等基地,投人一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含专业团队、专业设备采购计划等)。多种方式扩充双师型教师队伍:设立"中国制造"优秀人才中国政府奖学金专项,打造制造业优秀国际师资集聚地;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师编制机制,将中职、高职双师型教师占全体教师比提高到50%(目前是30%);建立每隔五年至少轮训一次的全员培训制度。有计划地提高双师型教师学历层次。逐步加大来自行业企业一线兼职专业教师的比例。

  (八)建设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政产学研用结合协同育人

  建议教育部等相关部委和信息化服务企业共同出资,实现每年投人一亿元,完成2000家左右的中小企业、一万人次的信息化培训,帮助企业完成"智能制造"人力资源库建设。形成学校订单式培养机制,建设科研院所研发实验基地、企业研发培训基地等。充分利用工业园、科技园,探索协同育人新模式。支持行业、企业协会与优秀院校组建专业联盟。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创新服务,推动双向交流。

  (九)新设"鲁班学院"与"大国工匠"STEAM基地,校企合作创新实践教学方式

  建议全球范围公开招标,在国外及国内院校、知名企业中建设中外先进制造业合作实训基地"鲁班学院")。每年从我国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中选拔10000名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人才、师资、学生等各类人员进行培训。研究制定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STEAM)发展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国家层面政策体系,与有关部门合作新设"大国工匠"培养平台。设计各学段相互联系的国家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建立十大重点领域大中小学校衔接制度。推出全国及各类青少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职业技能大赛。

  (十)打造先进制造业人才供需平台,贴近国际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建议以教育部为主体单位,每年投人培养和运营经费约一亿元,建立我国先进制造业招生、毕业、就业供需信息查询、分析与服务等综合数据平台。在国家教育指标中设立制造业人才培养专项指标体系。中央政府通过年度公开招投标,对建设意义重大、实施能力强的高校+合作企业,资助设立先进制造业云服务专项若干个。全面落实《华盛顿协议》,按国际标准配置资源。率先推进十大重点领域中外学历互认,大力促进与美国、欧盟之间教育体系互认。加快国际制造业人才培养年限、课程体系、职业资格、师资、资源设备、认证体系、实习实践、资金支持、职业技能大赛等方面的标准互认。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