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培养社会创业者是创业社会的时代需求,也是高校的新使命。作为社会创业教育的发源地,哈佛大学通过开发融合性社会创业教育课程、多元体验学习平台、协作型创业教育共同体等策略成为全球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的标杆。我国高校应提高对社会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探索社会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推动社会创业教育与有关学科专业融合,优化社会创业教育组织与外部支撑体系,通过培养社会创业人才推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 【论文关键词】哈佛大学;社会创业教育;创业体验学习 社会创业教育(Social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是社会转型期对创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迫切要求。进人21世纪以来,社会创业教育在美国、英国、印度等国家获得了较快发展。2008年,全球共有35所高校开设社会创业专业(比2004年增长75%),其中美国高校30所。[1]到2011年,美国已有148所院校提供社会创业教育。[2]其中,哈佛大学是美国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的滥觞和典型代表。为了培养创业时代的全球领袖,哈佛大学通过举办社会创业大赛、构建社会创业实践项目、建立跨学科学生社团等众多举措推动社会创业教育发展,成为全球社会创业教育的标杆。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学生需求的高涨,高校对社会创业教育的认识日益深刻,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创业教育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多。[3]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等美国著名高校也纷纷加人社会创业教育的行列。 当前,我国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实践还大多停留在创办企业层面,难以满足我国未来多样化的创业教育发展需要。哈佛大学社会创业教育经验对我们拓展创业教育范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第一课堂:开发融合性社会创业教育课程 创业大致可以分为商业创业、社会创业和内创业三种类型。其中,社会创业的内涵规约着社会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国际社会创业教育学者试图从社会创业的组织形成过程、价值主张和创业者特质等角度阐述社会创业的内涵。奥斯丁(Austion,J.)等学者认为,"社会创业是一种在非营利性组织、商业组织和公共部门之内或者之间的,具有创新性、能够创造社会价值的活动"。[4]约翰逊(Johnson,S.)指出:"社会创业是一种满足复杂社会需求的创新方式,它采用营利与非营利的混合模式,强调问题解决与社会创新。"[5]阿布赛方(Abu-Saifan)认为,"受使命驱使的创业者通过创业导向、财务独立、自主可持续发展的实体开展系列创业行动,为弱势群体创造社会价值"。[6]可见,人们虽然对社会创业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但对社会创业的社会责任特征达成共识。 为了培养具有创业精神与能力的社会创业人才,美国一些高校纷纷探索社会创业教育模式。其中,哈佛大学社会创业教育经历了机构设置、课程开设、专业培养等过程。20世纪90年代中期,哈佛大学成立社会企业发展中心。格雷格o迪斯(GregDees)教授在商学院首开社会创业课程《社会部门中的创业》,[7]哈佛大学的社会创业教育模式很快由传统的商学院主导模式转化为学科交融模式。2004年,哈佛大学首次招收第一批社会创业专业博士生,从单纯课程开设迈人专业化人才培养的轨道。 在课程设置上,哈佛大学试图将社会创业课程渗透于学科与专业学习,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创业性思维为重点,体现出创业与专业融合的特征。近年来,哈佛大学商学院、教育研究生院、肯尼迪学院、哈佛学院、法学院等学院纷纷从各自学科出发,将专业课程与社会创业课程紧密融合,开设多种类型的社会创业类课程。(见表1) 哈佛大学社会创业教育课程呈现交叉、多元的特征。商学院主动将原课程范畴拓宽到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如能源、教育、卫生等,形成以社会问题和创新管理为核心的课程内容。商学院开设的《教育中的创业与技术创新》课程,从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国际与国内背景出发,探讨如何将商业准则、技术创新管理方面的知识应用到K-12教育改革中,以创新的方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校形象的重塑。[8]每年均有来自全校五百多位学生选修商学院开设的社会创业核心选修课程。社会科学中其他学科也主动与创业课程挂钩,形成以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教育为特征的新课程。教育研究生院的《教育革新与社会创业》课程为有志于进人社会创业领域、扩大全球教育机会的学生开设。该课程采用工作坊、讲座、材料阅读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教育领域社会创业认识,提升其创业技能,培养有志于创造可持续变革的未来社会创业者。在这门课程中,学生不仅要明确界定教育领域的某个创业问题,而且要针对教育领域的社会创业者进行深人商业分析,至少参与社会创业相关的会议、工作坊、研讨会、创业竞赛、访谈等三次,并合作完成一份社会创业计划。[9]上述两个课程案例表明,针对教育改革这一社会问题,哈佛大学商学院和教育研究生院从原有的学科结构出发,开设了各有侧重的社会创业课程。同样的,针对公共卫生、能源清洁、城市发展、互联网法律等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等学院开设了相关的社会创业课程。 社会创业教育领域宽广,创新性、交叉性、实践性等要求对高质量的课程与教学带来挑战。从整体上看,哈佛大学社会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社会创业课程设置既以社会实践需求为导向,又以学科交叉方式冲破了传统的学科樊篱;既强调大学生的社会情怀,又关注学生的创业能力;既重视大学生创业思维的训练,又关注其社会问题解决的专业素养提升;既继承原有的专业教育传统,又融人新的创业教育精神。 我国创业需求与人口的潜力巨大,且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为了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教育部最近发文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必须开设创业教育必修课程。这意味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需求之量大、面广将迈人世界之最。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需求勃发的背景下,如何开设高质量的创业教育课程(包括社会创业教育课程),是当前高等教育界面临的重大难题。哈佛大学面向社会重大需求,通过开发融合性社会创业课程满足社会与学生需求,为我国高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创业实践:构建多元体验学习平台 社会创业教育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学生要通过服务性学习、社会调研、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加深对社会现状的认识,并在实践基础上识别社会创业机会,提升创业能力。 哈佛大学为有志于成为社会创业者的学生提供多元社会创业体验平台,创业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learning)是其重要形式。2013-2014学年,共60位学生参与创办了39个社会创业项目;[10]2014-2015学年,共49位学生参与创办了37个社会创业项目。⑴哈佛大学法学院、教育研究生院、商学院等学院以专业为依托,设立了社会创业体验平台。如,法学院建立事务法律诊所和贝克曼网络法律公益诊所,这些诊所以社会企业方式运营,学生可以在法务实践平台积累社会创业的经验、深化法律专业学习,并通过参与起诉、咨询和辩护等法律业务获得相应的学分。教育研究生院的"桥(Bridge)"项目为来自哈佛大学内外的学生、专家提供培育教育创新的合作空间,并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比赛,推动学生的跨学科培养,提高其解决重要社会问题的能力。商学院举办社会创业和商业创业两类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创业竞赛机会,检验社会创意的可行性,发展社会创业技能,加强风险意识和跨领域合作能力。其社会创业竞赛包括营利、非营利、混合模式三种类型的商业计划,每年吸引众多学生团队参与。 "来自校长的挑战"(President'sChallenge)项目是哈佛体验式学习的典型项目,受到全球广泛关注。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DrewFaust)每年遴选五个全球性社会问题,鼓励全校学生进行跨学科合作,设计创新解决方案,以创业的形式消除或者缓解阻碍时代进步的全球难题。从近四年来的(2012-2015年)该挑战赛来看,教育、环境、健康等是热门选题。此外,其选题也涉及经济与就业、城市发展、灾难防治等重大社会问题。(见表2) "来自校长的挑战"项目面向全校开放,形式是训练与竞赛相结合。参加竞赛的最优秀十支队伍将各自赢得五千美金奖励以进一步完善其创业方案,冠亚军团队还将共享十万美金大奖。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该挑战赛的关注,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近年来还设立了"来自院长的挑战"(Dean'sChallenge)项目,如,来自院长的文化创业挑战、设计挑战、运动创新挑战、食品安全挑战等。这些挑战项目皆以解决社会复杂问题为关注点,鼓励学生设计社会创业方案,破解时代难题。一系列挑战赛已成为哈佛大学推广全校性社会创业体验学习的标志性项目。 无论是创业类比赛、田野调查还是项目实践,哈佛大学都试图为每位学生提供社会创业教育的机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创业教育要求所有学生都成为社会创业者。哈佛大学推动社会创业教育的重要意图是希望通过多学科交叉的体验学习平台,促进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亲身体验、反思观察与后续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以创业思维与行动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创业教育具有多元目的,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的社会公民创业教育的基本功能。我国创业竞赛等实践项目风起云涌,其评价观念与标准亟须从经济价值的单一性走向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兼容的多元性。 三、组织保障:打造紧密协作的社会创业教育共同体 组织架构与机制是创业教育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为了推进社会创业教育,哈佛大学构建了由学校、政府、企业、社区、基金会、媒体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社会创业教育共同体。在学校内部,学校有关科研与教学组织、专业学院、学生社团等共同参与全校性社会创业教育。(见图1) 在社会创业教育共同体中,"哈佛大学社会创新联盟"(SocialInnovationCoalition)和"哈佛创新实验室"(HarvardInnovationLab)是两个标志性组织,在推动各个社会创业实施单位的交流、协调与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哈佛大学社会创新联盟"重在为全校参与社会创业教育的师资提供交流与合作平台,其成员包括来自商学院、神学院、人文学院等学院的专家教授,也包括校内行政管理人员。秉承"任何学科、任何阶段的学生都可以成为创业者"理念的"哈佛创新实验室"成立于2011年。该实验室负责推进哈佛全校性创业教育,由哈佛大学教务长和各学院院长共同管理。哈佛创新实验室提供网络视频和课程学习,一对一的专家咨询服务,培育团队式创业活动,开展工作坊、挑战赛、创业企业培育和孵化等工作,帮助哈佛学生提高创业实践技能。这种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并容易凝聚全校力量,为有志于参与社会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多方面资源。 哈佛有关学院通过建立社会创业教育组织、开设理论与经验性课程,开展社会创业竞赛,搭建学生社会创业实践与交流平台等形式推进社会创业教育。如,。哈佛学院社会创新协作组织"(SocialInnovationCollaborative)汇集了一批旨在以创新路径解决世界紧迫的社会与环境问题的成员。该组织以培养社会创业者为目标,注重导师网络建构,为本科生提供社会创业机会,开设富有成效的开放性对话、多样的全校性赛事、能力建构工作坊、一年一度的社会创业创新峰会(IgnitingInnovationSummitonSocialEntrepreneurship)等特色项目,并加强与哈佛大学校内外组织的合作培养。有的学院尽管没有成立专门的组织,但配备专门人员开展社会创业教育。如,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公共领导力中心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公共领导力,学生可通过跟随企业导师、与专家对话、小组合作等形式完成领导力训练。 哈佛大学的社会创业社团在学生中具有广泛影响。如,以关注教育、社会财富、社会责任为主,成员多达300人的"社会企业俱乐部"(SocialEnterpriseClub)。该俱乐部的宗旨是激励、教育与联络创造社会变革的领导者,为哈佛大学商学院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创业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创业项目的社会影响,增进社会创业组织之间的合作。"健康社会创业者协会"(HarvardSocialEntrepreneursinHealth)是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生社团,旨在点燃学生创业激情,为其提供创业技能、创业经验和创业人脉网络,扩大学生医药和公共卫生领域社会创业的影响力。 哈佛大学将社会创业人才培养的范围从商学院拓展到多个学院,甚至整个学校系统,必然面对多个教育主体的分工与协作问题。如,在校内,学校层面的战略设计与平台建设,学院层面的协同推进与学生组织的自主发展;在校外,政府、基金会、社区、企业、媒体等多种力量共同营造更开放、生态的外部支撑体系。哈佛大学通过努力协调校内与校外教育主体的关系,积极探索出社会创业教育共同体的发展路径。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即将迈人前所未有的规模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社会创业教育必将面临极其错综复杂的内外部多层、多元关系,构建我国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高质量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哈佛大学创建社会创业教育共同体的经验值得我们思考。 四、借鉴与启示:中国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的思路与策略 大学引领社会发展往往通过其前瞻性认识与卓越人才培养来实现。社会创业教育致力于培养解决社会突出问题、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社会创业者,在政府、市场等相关利益者之间形成创新性社会治理模式。哈佛大学社会创业教育的肇端与发展反映出其办学的高度敏锐性,折射出其创新创业精神与全球领袖人才培养目标,也体现了其办学过程中的协同性。 社会创业有助于解决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弊端。长期以来,我国以GDP为导向的传统经济发展思路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拉大、教育机会不均等、企业道德下滑等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社会创业通过捕捉新机会,处理社会机构缺位或应对社会环境产品分配不均,从而克服和弥补传统结构的效能不足。大学生是社会最富创造力的群体,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社会创业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社会使命感,以创新创业思维解决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开始推动社会创业教育。2007年,中国公益创业(社会创业)研究中心落户湖南大学;2009年,清华大学举办了首届"北极光杯"公益创业挑战赛;2013年,浙江大学首次尝试开设了社会创业短学期实践课程;2014年,由共青团中央等单位举办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更名为"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将公益创业纳人大赛,为推广社会创业理念,推动社会创业教育发挥了促进作用。然而,全面推进我国社会创业教育还面临着一系列难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社会创业教育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一)观念重构:克服创业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 作为世界名校,哈佛大学重视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领导人才,注重将全球重大问题与教育相结合,及时将"可持续发展"、"经营责任"、"绿色创业"、"全球变革"等理念渗透进创业教育之中,显现出其社会创业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的前瞻与先行。 我国新一轮创业浪潮正推动高校创业教育逐步走向专业化、体系化、整体化。然而,尽管人们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正日益拓展,但将"创业教育"等同于"商业创业教育"的观念仍占主流,"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创造财富"等口号透视出这种认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创业观念已经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高校应该主动引领创业社会的发展,而不是被动适应当下的就业压力。创业教育需要从更深人和多元的角度去理解,创办企业、社会创业、内创业等多种形式的创业必须得到全面重视。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也应该百花齐放,满足大学生创业的多元价值需求。 遗憾的是,在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领域,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宗旨的社会创业教育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创业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未来社会变革人才的严重短缺。大学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赚钱谋生的竞技场,我们必须全面认识创业教育的内涵,尽快弥补当前社会创业教育的短板,推动社会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学科交融:促进全校性的社会创业教育 知识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知识不再固守某一局部版图中,社会问题也不会单纯地发生在某一学科边界之内,渗透、交叉、互动成为重要趋势。这种复杂性对学生的认知和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社会、创业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把握的脉络。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无论何种学科背景的大学生都应该接受一定形式的创业教育,[12]而不是将自身局限在原有学科边界之内。基于社会创业兼有社会性和创业性双重性质,高校在推进社会创业教育时应积极鼓励学科交融、渗透与合作。哈佛大学社会创业教育组织模式与实施策略可为我国高校提供相关的借鉴经验。 在学科交融理念下,社会创业教育具有教育对象全校化、学科边界融合化、课程类型多样化、组织管理去中心化等特征。在学科交融模式中,各个参与学院各负其责,专业师资与创业师资共同开发课程,专业学习与创业学习各有侧重。在社会创业教育管理上,学科交融模式面临着组织架构与职能重组的任务。如,在社会创业教育系统中,全校层面的协调机构主要负责学校层面的社会创业教育战略制定与执行、合作平台搭建、创业实践活动组织等;院系自主负责专业性的社会创业教育预算、决策、招生、接受捐赠等。 (三)内外协同:促进社会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内部组织和外部支撑是社会创业教育能够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高校社会创业教育,与学校、政府、企业、社区、基金会、媒体等利益相关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有在各方形成共同体的情况下,大学生方有可能实现社会创业理想。哈佛大学在构建社会创业教育共同体上,内部实现了"学校一学院一学生"三个层级的协同,外部则吸纳多方社会资源,为社会创业教育的实施提供支撑性环境。 我国高校应根据国情、校情,构建各有特色的社会创业教育体系。社会创业教育体系应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以组织模式、课程建设与师资力量为载体,构建"全面覆盖、学科交融、实践导向"的高校社会创业教育内部体系;二是提供稳定的政策保障、多元的基金支持、鼓励创业的文化氛围,为社会创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撑;三是形成高校、政府、社会组织等多方协同机制。通过内部运转体系与外部支撑体系紧密合作,促进高校社会创业教育发展。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