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一直伴随作者创作的全过程,并驾驭着作者。巴金说:“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福楼拜在写到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杀时,自己也感到“嘴里有砒霜的味道”。作者的这种全身心投入的意象,正是他们情感的契合和感觉的移入。读者凭自己的语感“入境”,情形也往往如此。既然意象活动也始终伴随着创作过程和解读过程,我们就有必要认识意象的性质、特征。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是化用了庄子“运斤成风”的寓言,他在这里指的是作家头脑中形成的客观形象与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即蕴涵着情和理的形象,具有瞬息性和随意性。形诸语言,体现为“气势”,而读者头脑中的意象则是被语词唤起的表象。 从阅读角度来说,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意象形成的快与慢、完整与否标志着语言感受力的高下。语言符号是阅读的客体,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语词迅速唤起,组合成相应的准确而鲜明的新意象。 对中学生来说,这一点正是他们的局限。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这就大大限制了他们想象力的有效发挥,影响了意象组合的准确性、完整性,即妨碍了语言感受力的发展。要提高学生的语感力,丰富学生头脑的意象积累,最主要的途径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另外,养成学生勤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多欣赏有益的影视,也是一种途径。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提倡先“入”后“出”。高明的教师总是以精采的开课引导学生一头扎入,声情并茂的讲述使学生完全沉浸于作品的境界,学生头脑中的相似经验被充分唤起,迅速形成了新的意象。然后再带“出”,逐一琢磨,细细咀嚼,难词、难句便会迎刃而解。 有些老师也重视中学生概括、分析能力的培养,但一开课便是分段、图解文章,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学生对文章主题的了解也只是老师“水到渠成”的结果,成了无本之木。皮亚杰把儿童的认识结构分为“认知——感知——表象——思维”四个阶段,前三阶段则是思维的基础。意象是表象,是进一步分析研究作品的基础。所以,这种低估学生语感力、忽视学生语感培养的做法是贻害无穷的。 综上所述,我们应注重学生的意象积累,并在课堂教学中得法地利用课文内容有效地激活学生认识结构中的“相似”信息,使两者耦合、同化,尽力缩小学生认识结构与课文之间的“结构差”,以便迅速形成相应的意象,使语感活动畅通无阻,学生的语感水平也会从中得到提高。 三、强调诵读 古今学者十分强调“因声求气”。周振甫先生认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由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所以古人要求:“必讽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沂合于无间,然后能得契自然之妙,而终极其能事。”周先生又将诵读与默读相比较,“专以沉思力索为事者”,虽然可以得到启益,但跟因声求气达到的“心凝形释,冥合于言议之表”的境界还有区别。叶圣陶先生也曾强调,对现代的“美文”,应重视“美读”。 显然,诵读能促使良好语感的形成。但原因何在? 清朝的桐城派竭力提倡诵读。刘大槐在《论文偶记》中写道:“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敏感的语言感受力是阅读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当语感顺利完成向写作迁移时,才算真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